北京海淀区背街小巷“深度美颜”显成效

2021-11-29 09:00:06|来源:北京日报|编辑:赵春晓

  原标题:城市共治 文明共享 海淀背街小巷“深度美颜”显成效

  一个现代文明宜居的城市,既要有彰显城市风貌的“面子”,更要有舒适整洁的“里子”。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和国际一流科学城的道路上,海淀区注重“面子”“里子”齐头并进。

  2017年以来,围绕拆除违法建设、治理开墙打洞、实施架空线入地、整饰立面、路面整修、清脏治乱、绿化美化等内容,海淀区大力推进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让背街小巷成为助推规划落地的载体,城市形象的名片,连通民心的桥梁。老百姓家门口环境面貌得到整体提升,出行环境得到优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不断增强。

  据悉,海淀区现有454条背街小巷,已有366条完成“深度美颜”。其中,今年刚刚完成整治的五塔寺路入选2021年度“北京十大最美街巷”。

北京海淀区背街小巷“深度美颜”显成效

北京海淀区背街小巷“深度美颜”显成效

  塑造城市名片

  在日渐浓厚的冬奥氛围中,位于首都体育馆北侧的五塔寺路悄悄变了模样。周边绿地和沿河步道打通串联,形成了完整的步道系统;河道排水口被特别设计成龙头的样子,呈现出“龙吐水”景观。一系列变化源自于海淀区今年5月实施的背街小巷五塔寺路环境整治提升。

  五塔寺路紧邻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附近有首都体育馆、首都滑冰馆、国家体育总局综合训练馆等冬奥场馆。“冬奥会即将召开,这条背街小巷的环境风貌直接影响着海淀区的城市形象。”海淀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海淀区一直在推进的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海淀区城管委决定把五塔寺路打造成宣传冬奥氛围的窗口和新名片。

  五塔寺路实施的是道路空间一体化整治行动,“亲水”是重要改造目标之一。道路南侧的南长河是京城水系游船的必经之路。南长河游船经动物园、紫竹院,直达颐和园,在清乾隆年间被开辟为皇家避暑御用河道,更留下“天坛看松,长河观柳”的佳话。改造后,道路边上的河道护坡改成了游河步道,河上建造起3座小桥,两岸修建10个景观码头,其中4处码头探出河岸,形成河上观景平台,让长河游更加惬意。此外,排水口经过特别设计,展现“龙吐水”景观,雨量大时,过滤净化后的雨水就会通过龙头涌出。

  海淀区城管委也充分考虑到附近居民出行需求。从中关村南大街为起点至动物园工作区西南门,全长640米的道路增加了专门的非机动车道,路侧绿地中引入2米宽的人行步道,与西侧人行道、东侧五塔寺周边绿地、沿河步道相串联,形成完整、连贯的步道系统,市民通行更加方便安全。

  五塔寺路的改造带动了首都体育馆周边环境的整体升级。通过五塔寺路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实现了水、路、绿三网融合,达到亲水便民、景观提升、文化赋能、生态环保的目标,构建起集运河文化、传统冰雪文化、五塔寺地域特点于一体的绿色空间。

北京海淀区背街小巷“深度美颜”显成效

北京海淀区背街小巷“深度美颜”显成效

北京海淀区背街小巷“深度美颜”显成效

  助推规划落地

  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也是海淀区助推规划落地的重要载体之一。据介绍,聚焦海淀“一村三山五园”规划定位,突出科技文化特色,今年海淀区完成了28条背街小巷的精细化提升。

  海淀区香山街道红枫路位于香山革命纪念馆东侧,作为参观入口所在地,众多游人在这条街上走过,是香山革命纪念馆的门面之路。道路两旁的背街小巷也是游客眼中的风景,但背街小巷的一些乱象,使得风景并不美丽。

  今年,香山街道组织开展环境整治工程,对红枫路进行精细化整治提升,同时结合红色香山特色,对沿街墙面、花池、路面等进行设计修补完善。例如,根据现状路面,对有瑕疵的进行修补,对较差路面进行重新铺设;根据围墙现有情况对现状较好围墙进行粉饰,对脱落严重墙砖进行拆除,新建毛石挡墙,进行水泥抹面压顶,对原有毛石挡墙勾缝粉饰,同时对绿化死角进行增补,对花坛重新进行贴砖。整治后的红枫路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也充分体现了红色香山特色,成为“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街巷。

  中关村街道的双榆树西里二条位于双榆树二街与双榆树三街之间,南北向全长158米。曾经,这条短短的步行街特别狭窄,两旁全是违建门脸房。经过整治提升,中关村街道对违建进行了拆除,并拓宽了道路,进行了科技创新设施的植入。“现在这里是全天全时向学校、公众开放的公共体验街区。”中关村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配合着中关村众享荟(中关村村史馆)的建设,西里二条在西侧打造了贯通街区的科学人文互动展示墙,从南向北分为生长、生命、生态、生活四个主题,展示的内容既有科普知识、互动体验,也有街道的特色亮点工作和重点企业产品的宣传;此外,还结合小学生、各年龄层居民需求,增加户外活动设施,让每一个角度都能成为一道定格的风景,每一个使用的人都能和这条街产生互动感。“改造后变得漂亮极了。闲了在街道上散散步,带孩子体验一下改造后的街区。玩耍的同时也学到了东西,心情好得很。”家住东里南小区的梁老先生提起西里二条的改造由衷的高兴。

  打通环境“堵点”

  分布范围广泛的背街小巷就像毛细血管,连接着千家万户,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得也最为紧密。海淀区借力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不断打通环境“堵点”,让老百姓生活的舒适度、便利度不断攀升。

  地大展春园夹道北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家属区,经展春园社区北门,南至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全长410米。改造前,这里存在着地面坑洼破损、墙面斑驳、铁艺围栏年久失修、架空线凌乱、共享单车停放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出行幸福感。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将这些问题列入改造清单,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力争让夹道的“微更新”带来惠民利民的“大效益”。

  在整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夹道被打造为北段静谧生活区、中段地质文化长廊和南段漫步生活区三个主题区域。其中中段是改造重点,利用现状空间打造了一处集游憩休闲、社会交往、地质文化宣传于一体的综合功能空间。街道还与属地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配合联动,以地质地貌及地质实习两个墙绘主题为媒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插图,向广大居民展现地质之美,凸显了学院路地区高校文化特色。

  阜成路北三街,长约450米,道路两侧分布有临街商业、高校、住宅等,是一条综合性街道,承载着周边休闲、活动、餐饮、公共服务场所等功能。对于这条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海淀区甘家口街道以服务附近学校师生、居民为出发点,打造了一条兼具美食文化、地域特色的商业街区。街道在街巷两侧广场和沿路两侧补植樱花,传承甘家口樱花特色,营造浪漫的气息,并通过征名活动确定“遇樱·食巷”为商业街名称,擦亮美食街招牌;同时,在道路两端打造城市小型会客厅,在提升环境品质之外,补充城市交往空间需求,增强城市活力。为了方便居民出行,街道在局部打开绿篱,建立人行通道,将商业街前广场与人行道相连通,缓解人行道狭窄,通行不畅的问题;并对道路两侧绿化进行改造,丰富绿植、沿路增加休憩座椅和趣味小品,提升景观,增加居民休息空间,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注和关爱。

  根据《海淀区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2020-2022年)行动方案》,到2022年,海淀区将完成全部454条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工作。为守护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成果,海淀区制定了《海淀区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管理办法》,整合街镇街巷长、综合执法、环卫保洁、道路、绿化养护作业队伍、网格员、协管员、小巷管家志愿者等3万余人共治力量,协调联动,加强日常巡查管控、形成小微问题不出街巷,一般问题不出街镇,复杂难题“吹哨报到”解决的长效管理机制。接下来,海淀区将继续从民生细节、百姓需求入手,深入开展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深化街巷文明创建,提升精治共治法治水平,切实把背街小巷打造成为城市治理的亮点、文脉传承的载体、和谐宜居的家园。(北京日报 文/魏昕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