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院里的红色记忆

2021-07-22 10:09:57|来源:北京晚报|编辑:赵春晓

杂院里的红色记忆

  校场头条7号,原云南会馆宅门。 蒋晨明 摄

  宣武门西南角,有片地区叫校场口,这里交织着很多大大小小的胡同。校场头条,你听名字,就能知道它的地位。这条胡同的7号院,是曾经的云南会馆。这里不仅记载着云南党组织创建初期的历史,也是聂耳曾短暂居住的地方。

  倘若有机会进入7号院探访,即便未闻其名,也多少能猜出背后一定有些故事。院落很大,虽然现在是杂院状态,但依稀可以感知当年的气派。

  在京的云南会馆最早建于明代的朝内北小街。清代实行满汉分城居住,会馆迁至校场头条。再后来,还在珠朝街等地新建了云南新馆等分馆。校场头条的云南会馆可以理解为“大本营”。

  维新运动时,这里一度成为维新派的重要活动场所。据载,康有为的“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当时就挂于会馆显要位置。五四运动后,会馆曾住过王德三、王复生、王孝达等革命先驱。在今天胡同口的介绍牌匾中,上写“头条七号为云南会馆,在现代革命史上记载着这里是云南党组织创建过程最早基地”。

  1932年,云南籍的聂耳来京求学,曾暂居此院三个月。在此期间,聂耳结识了北平许多左翼戏剧家和音乐家,宣传抗日救亡,成了北平剧联的活跃分子。云南会馆也就成为聂耳辉煌一生的重要节点。(北京晚报 记者蒋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