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高质量发展以“稳”领航

2019-11-28 09:14:02|来源:北京青年报|编辑:李玥

  2012年—2018年北京市GDP年均增长7.16%;2018年,北京人均GDP超过14万元人民币,居全国第一;全生产率达到每人24.4万元,同样居全国首位……落实中央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北京积极谋划高质量发展。北京青年报记者从11月26日召开的本市高质量发展之创新发展发布会上获悉,在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基础上,首都经济发展实现了运行平稳、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升。

  纵观今年各项数据表现,首都高质量发展以“稳”字领航。稳,首先是一种均衡,区域间的差距缩小,城南城北“比翼齐飞”。稳,也是一种融合,由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城乡进一步融合,与此同时,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也是一种更大范围的“融合”。稳,也是一种在经济转型中的智慧。首都高质量发展,不再聚集资源求增长,而是通过优化资源谋发展,努力探索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稳中见“新”

  一系列制度保证成果转化和人才聚集

  近年来,北京坚持做好“白菜心”,在创新战略驱动中做好制度安排。从“1+6”系列政策、“新四条”,到国际人才20条,再到今年的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升级版,北京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上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今年,本市还发布实施了“科创30条”,通过赋权激励、破除人才制度壁垒、简化科研管理流程等,切实增强创新动力和活力。

  除此之外,也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制定实施了加快应用场景建设工作方案,依托冬奥会、世园会、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重大活动重点工程,推出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建设项目。在人才方面,新增怀柔科学城、顺义临空经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环球影城4个国际人才社区,全市国际人才社区试点区域扩至8个,实现了“三城一区”全覆盖。

  在越来越活的创新制度下,首都创新生态也正变得越来越好。在刚增选出的两院院士中,北京地区共有59人当选、居全国首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总数占比分别达52%和43%,顶尖科技人才集聚优势明显,这也是北京市努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基础。

  最新的独角兽榜单中,北京82家企业入选、占全国四成。一批重大基础前沿科技成果涌现,屠呦呦团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高度认可。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在美国获批上市,实现中国抗癌药出口零突破。

  稳中见“精”

  未来科学城和亦庄新城规划面积增加

  在不断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白菜心”过程中,北京的高精尖产业结构正在加速构建,高精尖产业正在加快布局。越来越“精”的产业,有力支撑了首都经济平稳增长。

  今年前三季度,北京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三大优势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合计高达68.6%,其中占经济比重16.8%的金融业增加值增速逐步回升、增长9.2%,高于GDP增速;占经济比重12.7%的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4%,拉动了全市GDP增长1.6个百分点……多项数据都足以见证,北京高精尖产业为首都经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作为首都科技创新的主平台,“三城一区”成为了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中关村科学城注重“聚焦”,怀柔科学城注重“突破”,地球系统数值模拟等5大科学装置全部开工建设,第一批5个交叉平台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101中学扩建、雁栖国际社区等项目加快建设,“科学+城”建设框架全面拉开。

  未来科学城和亦庄新城规划面积分别增加至170.6平方公里和225平方公里。“这两个区域都属于平原新城,将成为未来首都创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未来科学城注重“搞活”,加快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期建设,引入多元创新主体,形成“混合型”研发格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注重“转化”,13家产业中试基地挂牌运营。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成效明显,2018年区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3.36%、比2013年提高0.37个百分点,今年1-10月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2.4亿元、增长了75.8%。

  北京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不是不发展实体经济,而是要更精、更高质量的实体经济。近年来,本市积极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围绕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强政策创新。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实施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成立5G研究院和5G产业基金,年底前五环内5G基站实现连续覆盖,首款工业5G通信商用芯片完成投产。人工智能方面,发布“人工智能十五条”等一揽子政策,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全国近一半人工智能人才聚集在北京。

  “精”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更加“精”细。越来越精细的社会治理,正在更好地支撑首都更高质量的发展。今年,北京持续深化“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和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诉即办”工作机制,1-10月12345市民服务热线响应率始终保持在100%;此外,改革街道社区管理体制,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推动街道办事处条例立法,街巷长制、小巷管家在全市普遍推开,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深化“回天有我”社会服务,正在积极探索超大型社区治理新模式。

  稳中见“改”

  1-10月PM2.5平均浓度41微克

  稳,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也不代表墨守成规。稳中见“改”,经济平稳发展中也包含着诸多积极的改革因素,既包括无形环境——为企业感触最深的营商环境的改变,也包括有形环境——为民生感触最深的生态环境的变化。

  北京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持续加大,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28项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复制推广,助力我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排名中提升15位,连续两年成为改善幅度最大的10大经济体之一。企业开办全面进入“1”时代、企业可一次性领取营业执照、公章和发票。建立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一站通”服务系统,建筑许可办理时间和环节分别压缩了32%、18%,“三零”服务扩展到全部市政领域,企业获得电力达到全球最佳水平。狠抓企业“服务包”承诺事项落地,截至10月底市区两级共为1210家企业送出“服务包”,解决各类问题3120个,12345市民热线企业服务功能正式上线运行。

  “营商环境排名提升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通过对标国际标准,以评价来促进政府管理的改革,才是营商环境改革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我们真正的目标”,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营商环境加大改革力度之外,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也在加快推进中。据悉,目前177项试点任务已实施110项,制定实施科技、互联网信息8个重点领域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宝马海外市场数字化公司等一批项目落地。金融业扩大开放取得新进展,境内有限合伙人境外投资试点获批,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等一批外资机构在京落地。相关数据显示,1-10月,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领域实际利用外资112.2亿美元、占全市的83.4%。

  环境的改变,不仅在于无形的营商环境的变化,也在于人们身边环境的变化。对于大气污染防治,今年本市下大气力、综合施策,强化移动污染源治理,空气质量改善明显,1-10月细颗粒物平均浓度41微克/立方米,在水环境方面,今年第二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经过两轮三年行动,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同比回升0.39米、自2016年以来连续4年回升。

  近两年大尺度建设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也给老百姓身边带来巨大变化。高质量实施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后,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以“郊区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一道绿隔地区郊野公园、中心城休闲森林公园”为骨干的城市森林公园体系,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38.6%提高到2018年的43.5%,据悉,今年已超目标完成造林绿化23.79万亩。

  “生态环境改善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北京不断加快绿色发展。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一定要让人民群众享受更高品质的生态空间”。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文/本报记者 林艳

  数说

  “七有”“五性”中的惠民数据

  劳有所得

  1-9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7%、明显快于经济增速。

  1-10月新增就业32万人,提前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分别保持在1.5%以内和4%左右的低位。

  病有所医

  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3%,较去年提升15%。

  老有所养

  实施养老服务补贴津贴管理办法,惠及老年人75万多名。

  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覆盖率超过95%。

  住有所居

  全市国际人才社区试点区域扩至8个,实现“三城一区”全覆盖。

  弱有所扶

  个税改革和社会保障待遇标准调整有效带动居民收入增长1.4%。

  前三季度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万元、增长18.1%。

  幼有所育

  落实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预计今年全年将新增幼儿园学位3万余个。

  学有所教

  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增100所集团覆盖学校。

  安全性

  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1-10月CPI上涨2.1%。

  公正性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152个村开展“百村示范”工作,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年底前编制完成第二批1300多个美丽乡村村庄规划。

  第一批“一绿”地区城市化试点收官,累计拆迁腾退建筑面积448万平方米,实施绿化470公顷。

  便利性

  自2017年全市建设共提升7类基本便民网点共3929个。

  今年1-10月完成便民网点1190个,提前超额完成年度1000个计划任务。

  宜居性

  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设定1600公顷拆后土地“留白增绿”目标,2018年完成1683公顷,今年已完成增绿1452.16公顷。

  建成13处城市森林、60个口袋公园。

  多样性

  1-10月12345市民服务热线响应率始终保持在100%,群众满意率从年初的64.61%上升到85.39%。

  对话

  “北京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要发展更高质量的经济”

  对话人: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林恩全

  北青报:北京“四个中心”的定位里,没有提到“经济中心”概念,这是不是意为北京今后的发展不再以经济发展为重心,不再发展经济了?

  林恩全: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北京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要发展更高质量的经济。北京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减量发展特征,率先在全国建立包含35项指标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就是重要的体现。包括设置平原地区开发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等,这既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又体现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突出北京特点。

  北青报:怎么来总结今年北京的经济发展态势?

  林恩全:仍可以用一个字来总结:稳。北京经济增速这几年的特点一直是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稳应变,以进固稳。北京一直保持着增速平稳,而且规模在扩大。去年,我们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规模。在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经济转型“阵痛”中,我们能保持平稳的发展,这本身就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些年北京的经济既保持了平稳,也提升了质量,这是很不容易的。

  北青报:高质量发展,究竟是个什么概念?

  林恩全:首都高质量发展,是从经济到社会到城市建设到生态保护到民生改善,贯穿首都工作的方方面面。用一个比较浅显的道理来说,北京常住人口在下降、建设用地规模在减少、能耗也在同步下降,人均GDP、全员劳动生产率均居全国第一,能效水平居全国31个省区市首位……在这样的条件下,为什么北京的经济规模还在扩大、增速一直保持稳定,就是因为科技创新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在不断提高,这些支撑着北京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文/本报记者 林艳  图示制作/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