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楼图书馆“最北京”
昨天下午,市民在东城区左安门角楼图书馆内阅读。 北京日报记者 邓伟摄
北京城最有“京味儿”的图书馆在哪儿?
去年10月28日,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图书馆开馆,这是开在复建古迹里的图书馆,主打图书都是地方文献,一天一场公益活动,主题全围绕“传承传统文化”。开馆4个多月来,使用面积只有800多平方米的角楼图书馆,累计接待3.5万余人次,被读者赞为“最北京”的图书馆。
二环护城河东南角上,一座角楼巍峨耸立,河水里映着它古色古香的倒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处无声的复古建筑里,竟藏着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
走进角楼,一层是展览大厅和读者活动区,《年味儿——杨信笔下的“北京年”画展》正在举行,一幅幅生动的水彩画再现了北京的年俗。往里走,读者活动区传来朗朗读书声,史家小学分校的40多名六年级学生,正跟着老师一起朗读《骆驼祥子》,这是角楼图书馆推广全民阅读、输出阅读服务的项目之一。
沿木楼梯上二楼,是阅读区,满屋的朱红油漆书架、吊顶,提醒着这里是一处传统建筑。柿子、石榴等插花装饰,蒲团、太师椅等设施,让人油然生出走进老北京四合院的亲切感。《北平风物》《日下旧闻考》《旧京环顾图》……再看书架上的书,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扑面而来。
上三楼,走出楼梯间,是开敞的屋顶平台,可以俯瞰护城河、眺望北京城。春暖花开时节,这里是组织诗会、阅读分享等读者活动的地方。
据介绍,北京外城东南角楼是北京古城地标之一,建于1553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然坍塌。2011年,文物部门依据遗址考古勘探,参照明城墙遗址左安门值房的地理坐标,确定了外城东南角楼所在的位置。又根据一块老城砖和历史资料照片,完成了外城东南角楼的设计。2013年,东城区对其进行复建。建成后,作为公共文化设施使用。
如何在复建的古迹里办好一家图书馆?接到任务后,东城区第二图书馆把“最北京”定为目标。
“一方面,我们把东城区第二图书馆的7000本地方文献放在这里,今后还会逐年增加,让想了解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读者首先就想到角楼图书馆。”东城区第二图书馆馆长左堃说,“另外,我们开展的所有活动都围绕‘传承传统文化’,我们的两大品牌活动‘北京会客厅’和‘非遗52日’都是,‘非遗52日’一周一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带着读者一起聆听、体验、感受老北京传统文化。”
角楼图书馆全周7天开放。为了吸引更多中青年读者群体,每周五延长开馆时间至22时,开办“角图夜读”活动,每周开馆时间达70小时。二楼阅读区里,除了7000本地方文献,还有30种报纸,100多种杂志。还为家庭读者开辟了亲子阅读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安装了电梯。
阅读区里,一位老人坐在蒲团上,捧着一本《北京天坛》在认真阅读。“我住潘家园,走着就到了,一周总要来几次。”梁惠民老人说,“退休前静不下心来看书,退休后有时间,赶巧这儿开了家图书馆,来翻翻书,了解了解老北京文化,时间过得特别快。”
除阅览服务,文化传播也是角楼图书馆的重要功能,围绕北京的物、北京的人、北京的事,从“阅读北京”“聆听北京”“艺术北京”“品味北京”4大主题出发,面向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爱好者、社区居民等,图书馆开展了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包括讲座、读书会、手作体验、文化沙龙等,平均一天一场,每到报名时,名额经常被“秒杀”。
家住幸福大街的赵洪莉是图书馆活动的常客。“这儿的活动能参加的我都参加,像每周五晚上的‘角楼夜读’,我就跟着读了不少书。读了这些书更了解北京,了解了才能更热爱。”赵洪莉说。
阅读区亲子阅读空间,为孩子们准备了绘本读物,还有充满童趣的桌椅和装饰。“以前带孩子出城玩,现在我们又回城里玩了,文物再利用的设施越来越多。像这儿,既能看书,还能参加活动,文化味儿浓,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特别好的滋养。”来自西城区的一位母亲告诉记者。
距离最近的地铁站1000多米,最近的公交车站也要走五六百米。但距离挡不住市民对“最北京”的热爱,开馆仅4个多月,角楼图书馆已接待读者3.5万余人次。(北京日报记者 于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