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8日,首趟中欧班列(郑州)从郑州圃田车站始发,打通了郑州沟通世界的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2017年12月25日,随着满载90个标箱“中国造”的班列发车前往德国汉堡,中欧班列(郑州)的开行总数刷新至1000班。
从每月一班到每周“八去八回”,如今的中欧班列(郑州),几乎班班满载,需要提前一星期多才能订到舱位。往返的“钢铁驼队”不断壮大,究竟为中原腹地河南带来了什么?
25日傍晚,家住郑州市金水区的陈先生熟练地开了一瓶产自保加利亚的红酒,这瓶红酒就是中欧班列(郑州)运回的“洋货”之一。依托贸易通道,德国啤酒、波兰蜂蜜、白俄罗斯牛奶等纷纷走进河南各大商超,走进普通人生活。
“以前,贸易商们对铁路冷链技术没有太大信心。国外的很多好产品,尤其是食品、药品等,多是从香港或者沿海地区转运过来,价格非常高。”郑州国际陆港公司关务人员霍晓华说。
为满足更多运输货物的不同装载需求,陆港公司开发了各种特种箱,其中恒温箱就是广受欢迎的一类特种箱,它满足了对温度、湿度有较高要求的货物需要,比如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板等精密电子产品。今年以来,来自山东的大蒜和来自浙江的香菇等农产品也通过恒温箱运向了世界。
“中欧班列(郑州)使河南在对外物流交通上的成本甚至比沿海还低,这使河南一下子走到了对外开放前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张长星说,在全国开行的班列中,中欧班列(郑州)不是开跑最早的,但却在一步步“弯道超车”,如今成为企业眼中的“黄金列车”,其发展历程折射着河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大。
效率是经济永恒的主题。中欧班列(郑州)切实撬动了亚欧便捷对接,成为双方物流大通道。目前,中欧班列(郑州)运出的货物,省内货源仅占20%、省外货源占80%。与过去商家选择的海运和空运相比,中欧班列(郑州)单程运输时间约15天,比海运平均节约时间20天,比空运平均节约资金70%。
中欧班列(郑州)不仅使国内消费者切实享受到“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实惠,还将铁路两端的需求和供给连接在一起,为中欧企业铺就一条布满商机的国际通道。
对于中原内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来说,自打“坐”上了中欧班列(郑州),该公司旗下气缸套、活塞、活塞环等产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全面提升。豫企在海外市场竞争力的体现,不仅是货物出口,还在企业资源禀赋、河南产业链、本土外贸平台等多维度构建“新动能”,使得其在全球市场与产业链分工中获得“上位”。
“国际货运铁路变成了河南的一种竞争力,也使合作的中欧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增强。”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如此评价中欧班列(郑州)。来自郑州海关的统计显示,中欧班列(郑州)对我省对德贸易拉动作用强劲,今年上半年,我省依托中欧班列(郑州)对德进出口货值高达30.49亿元人民币,货运量4.85万吨,进出口货值及货运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156.4%和137.7%。 □本报记者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