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高峰论坛举行 聚焦文化中心建设中的北京文学力量

国际在线2017-10-17 10:09:45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林维):第二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13日在北京举行,多位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北京文学发展与文化中心建设的关系,以及北京文学创作如何走向新高度等话题展开深度对话。

  作为现代白话文学的发源之地,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当代北京已经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学图景。回眸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自“京味文学”的开创者老舍先生,到汪曾祺、邓友梅;再到肖复兴、叶广芩、王朔……书写北京城的作者以及作者笔下的北京城一直在变化。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在论坛上回顾了近五年来的北京文学成就。白烨指出,在北京文学创作中,小说创作保持强劲势头,作品涉及乡村、都市、历史等广泛题材,许多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少还收获了国内外文学界的重大奖项。白烨说:“这些年来我们有很多作品,比如说王蒙的《这边风景》、刘庆邦的《黄泥地》、刘心武的《飘窗》、徐则臣的《耶路撒冷》、杨绛的《洗澡之后 》、还有宁肯的《三个三重奏》等,所以北京这几年长篇文艺一直不断。大概最突出的是14年,茅奖(茅盾文学奖)和鲁奖(鲁迅文学奖)先后颁布,茅奖(得奖)中有两部作品,一部是格非的一部是王蒙的;鲁奖里当时我印象中各类题材共有五位(北京作家)得奖,在当时省市的排名中排名第一。包括在这几年,我们先后有多位作家获得国际奖,例如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郝景芳获得了雨果奖。”

  在多位与会人士看来,聚焦现实题材以及对人物和人性的细致描写,是北京文学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青年作家唐朝晖为创作首钢故事曾经长期在工地调研,而这也让他的文字更有温度,也更接地气。他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唐朝晖说:“从2016年上半年至今,北京石景山的老首钢我去了11次,白天基本上跟工人在一起,晚上一个人在厂区里散步。写北京的首钢,一切其实很明朗,就是写首钢的工人、写工业文明、写生活中的那群辛勤的劳动者,在今天这个时代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我想让他们在文字里开头说话。我想知道这么多年这些工人是如何在北京安居、在石景山安家、在房山落户,并且在朝阳区的城乡结合部去看望他们自己的父母;同时,这批工人是如何谈婚论嫁,工人在工厂里做了些什么,但是这些工人又是如何改变这个时代,改变他们自身的命运。”

  在著名作家叶广芩看来,北京处于全国的文化中心,又面临着城市文化建设的新发展机遇,北京作家尤其应该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书写出有价值的作品。叶广芩说:“我认为对于北京来说,新的经济建设确实是和老的北京是一脉相承的,北京的文化和文脉是不能断的。我们提到了‘一核一城’(即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这样一个概念,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但是我说它必须有文化的积淀和承载,它才能使北京真正站立在全国乃至于全世界广大人众的面前。这种传承是我们新老作家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