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处中原,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区位优势突出,‘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建成,正处于发展多式联运的重要历史机遇期。”7月21日,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文明打开中欧班列(郑州)订舱综合服务平台,不时有新订单跳出,“这是我们通过联运信息系统建设、发展多式联运的最新成果,目前95%以上的班列业务都是通过订舱系统来开展。”
“利用交通枢纽优势搞多式联运,可使物流距离最近、速度最快、成本最低。”赵文明介绍说,作为多式联运经营人,郑州国际陆港公司拥有无船承运人资质和一类国际货运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业务资质,能为国内及国外客户提供门到门的全程运输代理服务。去年6月,郑州国际陆港“一干三支”铁海公多式联运项目入选国家首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今年7月,郑州国际陆港公司首次进入“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进一步增强了开展多式联运的示范带动作用。
发展多式联运离不开支撑保障体系的建设。赵文明说,一方面,郑州国际陆港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多式联运集疏中心项目以及联运场站的建设为货物高效转换衔接提供了便利的作业场所。另一方面完善联运集疏网络,中欧班列(郑州)境内境外双枢纽、沿途多点集疏格局已经形成:在境内,以郑州为枢纽,集货半径超过1500公里;在境外,以汉堡为枢纽,网络遍布欧盟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24个国家121个城市。目前,省外货源占80%,其中亚太国家和地区通过海公铁、空公铁联运和过境中转搭乘班列到欧洲的货物约占省外货源的20%。
如果说基础设施网络和集疏网络为发展多式联运“强健筋骨”的话,那么,信息平台的打造则是在植入“中枢神经”。赵文明告诉记者,为优化服务、建好多式联运体系,郑州国际陆港公司以标准集装箱作为运载单元,大力推广应用集装箱,积极推进特种箱业务常态化开展;自主开发多式联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包括订舱信息平台、箱管信息系统、公路物流系统等20多个配套信息系统,实现车、箱、货的全程信息监控。
“多式联运的实现,关键在于多种运输工具、运输方式的相互联系和高效衔接。”这几天,《河南日报》推出的“探路多式联运‘河南方案’”系列述评引起了赵文明的极大关注和强烈共鸣,“报道条分缕析、有理有据,既看到了我省发展多式联运的优势和潜力,也鲜明地点出了‘痛点’和问题。”
“长期以来,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多式联运没有真正发挥效应,亟需建设一个无缝衔接、‘零换乘’的联运体系。”赵文明说,“让联起来的‘乘数效应’最大化,提供最优的供应链服务,正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
着力解决“痛点”,郑州国际陆港公司在班列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正在建设中欧国际多式联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国内国际相关行业、部门信息资源,强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企业在技术标准、单证规则、数据交换、通关报关、资质认证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助力形成便捷畅通的联运体系,为把河南打造成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提供强劲动能和有力支撑。”赵文明如是表示。□本报记者王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