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望金融街夜色
红墙边的“西城大妈”
老旧小区改造后更加宜居
京报馆
曾经“动批”转型“金科新区”
景色宜人的什刹海环湖步道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党中央所在地,是离红墙最近的地方,那鲜艳的一抹红就是西城最亮丽的底色。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核心区控规的批复中明确要求,突出政治中心、突出人民群众。2021年12月8日,西城区委十三届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区委班子政治建设的决定》,鲜明提出做到“五带头、五表率”,贯穿其中的精神内核就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批复精神,当好红墙卫士、守好百姓日子。
坚决为党中央站好岗放好哨
西城人常说:“我们离党中央最近。”
特殊区位决定特殊使命和责任。西城区坚持把服务保障首都功能作为工作的全部要义,以听党指挥、为党尽责的实际行动,不折不扣履行维护核心区绝对安全稳定的政治责任,形成生动的“西城实践”。
大力推进重点地区环境整治提升,启动百万庄等4个央产老旧小区试点改造项目,构建大外联服务体系、走访服务等一系列机制模式,办理各类服务事项万余项,以首善标准为中央政务营造更好环境。
做红墙的守护人,18.4万“西城大妈”、街巷长、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等治理力量活跃在群防群治第一线,齐心协力,共同拱卫红墙绝对安全。
“五一”节刚过,西城区动员各界力量投入防疫攻坚战。倡议一出,应者云集,10天中7.6万志愿者报名响应。新招募志愿者按物资配送、卡口值守、核酸检测等7类志愿服务岗位分类建立台账,社区根据需要“点单派将”。
“当好红墙卫士、守好百姓日子”,融入西城人的血脉,是西城强大动员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源。
近年来,西城区先后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状态”,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全国“两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荣获“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区”称号。
4月下旬以来,面对来势汹汹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和严峻复杂的防控形势,西城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坚持“快严准实细”防控要求,牢牢压实基层基础责任,全力保障驻区单位机构、辖区居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完成30余轮区域大规模核酸筛查,跑出4小时完成全员采样、24小时全部报出检测结果的西城“加速度”。
让离红墙最近的地方成为与百姓最亲的地方
西城是离红墙最近的地方,要成为与百姓最亲的地方。
西城区持续深化“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坚持“书记抓书记、向下抓两级”,把区级调度会开到社区一线、直面群众诉求、现场解答问题。
创新实施“领哨行动”“暖心行动”,滚动推出区级“攻坚克难30题+”,探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一起办”新路径,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把诉求办到群众心坎上。2021年“接诉即办”成绩居全市首位,万人诉求量大幅下降,今年一季度,“接诉即办”继续保持全市领先。
今年以来,西城区坚持“资源管理和服务”到位的标准,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广外街道和天桥街道率先完成了社区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全覆盖,政务服务综窗服务管理平台延伸至社区,实现社区、街道的业务、数据互通。“全能社工”协助办理,网上受理渠道畅通,让居民实现“只跑一趟”“少跑一趟”的高效政务服务。
去年4月,西城区启动“红墙先锋在社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17万余人次机关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去年全年共解决4类718项重难点问题。
西城区将解决西长安街街道居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全面改善政务环境、人居环境有效办法,推动央产院落未达标户厕改造等4类18项问题均取得阶段性进展,适龄儿童入园保障任务已完成、平房院落未达标厕所改造项目完成率96%、老旧平房院落拆违任务完成87%,力学胡同申请式退租直管公房签约率77%、为同类项目最高水平。
五年来,西城区实现为老楼加装电梯120余部,完成62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任务,解决房产证办理难题4600余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社区覆盖率达100%……用实际行动交上了一份人民满意的新时代民生答卷。
“绣花”功夫绘就核心区高品质人居画卷
2021年初,始于元代全长1.7公里的斜街——鼓楼西大街经过三年多的整理更新后精彩亮相,这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批复后,西城区首个重点推进完成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项目。
近年来,西城区深刻把握“都”与“城”、“舍”与“得”的关系,不断把城市治理向纵深推进,城市面貌焕发出新的风采。
坚持以北京城市新总规、核心区控规为城市治理发展蓝图,统筹考虑空间、规模、人口,充分考虑生产、生活、生态的宜居性,更加注重政府、社会、居民的协同性,推动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工作联动,推动规划引领和规范作用落图、落点、落地,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西城区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累计疏解腾退178.3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89.5万平方米。西海南沿等8条胡同被评为“北京最美街巷”,西安门大街、杨梅竹斜街成为网红打卡地,提升后的平安大街西城段让居民眼前有景、行车有荫,街道空间真正变成居民的“城市客厅”。
菜市口西片、大栅栏观音寺片区等5个片区创新实施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模式,探索出城市存量更新的新路径。在全市率先采取“租赁置换”模式,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老旧小区改造探索出了一条多元互惠、微利可持续的新路径。
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紧扣“两轴一城一环”格局,塑造古都特色风貌。纵深精细推进街区保护更新,有序推动长安街沿线、中轴线沿线等重点街区、重大项目、重要地段集中亮相,形成“连线成片”成效。
福州新馆、沈家本故居等入选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京剧发祥地”“白塔夜话”等品牌深入人心,在全市首创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向社会公开发布两批次共16个腾退文物项目,已有7个项目落地签约,为全国文物保护工作贡献西城方案。特色阅读空间运营模式获评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老城书卷气息更加浓厚。
几年来,西城区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建成广阳谷全市首个城市森林,新建慢行林荫路61条,新增城市绿地26.8万平方米,“优美河湖”数量居全市首位,群众绿色获得感显著增强,中央政务环境更加安全、整洁、有序,老城更加庄重大气、古朴典雅。
蹚出减量发展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30年前,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金融街建设发展的历史大幕拉开。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街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内涵,进入新发展阶段。
2020年,金融街论坛年会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专业论坛,被纳入北京“三平台”重大战略部署,金融街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设立的全国第三家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在金融街正式设立并开市,北京金融法院“安家”西城,大和证券、银河资管等296家重要机构在西城落户。
目前,金融街区域集聚各类金融机构近1900家,总部企业175家,金融从业人员22.6万人。驻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到130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比重超过三分之一。金融街以全市0.02%的面积,贡献了全市近40%的金融业增加值,创造了全市70%的金融业三级税收贡献,是经济结构中占比最高、对经济增长拉动最大、财政增收贡献最明显的第一支柱产业。金融街已成为世界顶级的金融功能区之一。
作为全市疏解标志性项目,“动批”曾经是北方最大的服装集散批发市场之一,如今,昔日的批发楼、批发市场变身宽敞明亮的智慧化办公楼宇、公共生活广场,“动批”整体转型为“金科新区”核心区,成为全市“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典范。
2019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金科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是国内首个以金融科技为产业主题的国家级示范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建设,“金科新区”累计引进重点金融科技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等152家,注册资本金超千亿元,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奇安信大厦、北矿金融大厦等约20万平方米空间投入使用,“金科新区”核心区中心广场正式亮相。
西城区紧抓北京“两区”建设重大机遇,实现13个标志性项目落地,数量占比和平均投资金额均居全市首位。今年一季度以来,纳入市“两区”招商项目总金额625.8亿元,位居全市首位;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7%;推动首创新大都等5个低效楼宇转型,持续增加“两区”空间资源清单;37家企业入选北京市2022年度第一、二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实现“开门红、开局稳”。
近年来,西城区减量提质成效显著,西单“更新场”重装亮相,建成北京坊“华为河图”智慧商圈,创新打造“西城消费”平台,天桥演艺区等13家园区入选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中国电信、菜百股份等14家企业登陆A股市场,辖区内上市企业增至50家。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和中小企业纾困措施精准落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市领先。
坚持“两个维护”传承红色基因
西城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传播地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孕育地之一,是许多重大革命事件的发源地。
西城区坚持把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作为实景课堂,充分盘活红色资源,高标准按时完成李大钊故居、京报馆等革命旧址修缮和展陈提升工作,依托陶然亭慈悲庵、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堂等29处旧址资源,组织多场专题展览、主题讲座、沉浸式演出等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推出“追寻民族复兴红色密码3公里”线路,深入推进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
西城区积极构筑“区、街、社区”三级党建联动体系的“动力主轴”,构建起核心区“纵向同力、横向同心”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格局。
全面成立三级党建协调委员会,与中组部、中宣部等454家驻区单位形成1500个共建项目。全面加强机关、街道、社区、国企、学校、医院、“两新”组织等各领域党建。高质量推进“两个覆盖”,大力推进新业态和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实施社区党组织书记“赋能计划”,制定“强党建促发展”12条工作措施,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努力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
西城区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建立国资国企领域内部巡察制度,深入开展“减会、压文、少说、多走、深谈、严管”行动,出台《进一步推动“转作风、强创新、提效能”若干措施》,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深化常态化警示教育,良好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
未来,西城区将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战略定位,坚持把服务保障首都功能作为工作的全部要义,全面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四个服务”水平,努力推动中央政务保障更加有力,历史文化名城魅力更加彰显,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创新发展优势更加突出,区域治理效能更加显著,党的建设更加坚强有力,在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北京日报记者 张骜)
百姓说变化
何向东 (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居民)
要说起咱老百姓现在对环境变化的感受,就是美,景美,水美,心里更美。
这条鼓楼西大街,原来做生意的多,便道上停满了车,以前跟老伴儿出来遛弯得东绕西绕。这三年改造后,人行步道平整了,还有街心花园,走累了就在长凳上坐坐,看看静下来的古街,这才是咱北京城该有的味道。从胡同一穿,后边就是什刹海西海湿地,看看什刹海里的荷花、睡莲,水面上的鸭子,再看看街边公园里打拳、打乒乓球的居民,这景就和画里的一样。
而且不光是环境美了,文化底蕴也显出来了。现在年轻人来这儿,都会停下来看看墙上的历史介绍,看看摆在眼前的“元代码头”遗迹,体会一下这里曾经的繁忙水运场景。这才是老街真正的魅力。
吕淑兰 (西城区月坛街道真武庙社区真武庙五里3号楼居民)
我原来住顶楼,年纪大了上下楼就费劲。这不有了租赁置换,我把房子租给了在金融街上班的白领,“管家”帮我找到了物美价廉的置换房源,两边的差价一减,每月还能挣几百,而且还和儿子住一个小区,划算!
按现在流行的词说,我们也享受了“管家”服务。原来我们这栋上世纪80年代的老楼,确实太旧,外墙皮都脱落了,小区里也没有专业物业管理,家里面积不大,一家几口凑合着生活了几十年。“管家”来了以后,给我们家里全都装修好了,楼下的小院里还弄了车位,楼体也都改造得规范整洁了。
楼里的老邻居,不少都和我们家一样,租赁置换个大点的房子住,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也让在附近上班的白领们住得近一点,现在的年轻人打拼不容易,这样大家都受益。
基层筑堡垒
“三诉三办”模式助力解难题
有诉求敞开来说,有问题想在前头,老楼上下水怎么改有了最佳方案——有赖于“接诉即办”“未诉先办”“不诉自办”的“三诉三办”新模式,西城区金融街街道京畿道社区“老大难”迎刃而解。
据社区党委书记姚宇琳介绍,京畿道小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其中1号楼因上水管线老化,跑冒滴漏、下水管线堵塞现象严重。“居民诉求多,社区积极响应‘接诉即办’,做了很多尝试。”她说,虽有自费清掏、自来水公司实地踏勘,“保守治疗”终无法奏效,管线彻底更换改造势在必行。
有的居民不免踌躇:房子刚装修好会不会破坏结构?开工了住哪儿?得益于日渐成熟的“不诉自办”模式,大家主动要求召开楼门议事协商会,“头脑风暴”快速展开。
“建议施工方对改造资质、时间、用料等事项进行公示。”“提议党员发挥作用,分组巡查工程进度。”“如果施工期间需要住酒店我可以帮忙……”社区、居民代表、楼门长、施工单位围坐一圈,研究政策文件、说说自家难处、商量改造方案,很快,1号楼上下水改造项目正式提上日程。
“不怕问题多,就怕不沟通,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定,就像家里过日子。打造社区共同体是我们的初衷,也是工作的落脚点。”姚宇琳说,社区通过搭建平台,引导居民解决问题,持续激发治理效能。
排查隐患、文明宣传、布置楼道,街坊来帮忙,“不诉自办”落在细处。老住户葛大爷主动承担起施工沟通、进度通知等工作,“大家的事情大家办,都是街坊邻里,管理好小区最终受益的也是我们自己。”
施工期间,社区充分发挥“未诉先办”。施工时间避开居民午休时间,楼前科学选址临时厕所和公共水房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主动上门了解高龄老人日常需求,夜间、周末预约走访上班族,无论是群里反映的地漏被堵,还是闲聊得知的墙上瓷砖掉块儿,桩桩件件改造中的小问题,都得到了及时妥善的处理。目前,1号楼5个楼门中已有4个楼门完成改造,工程接近尾声。
“三诉三办”模式有机融合,在社区大事小事上持续发挥着作用。“接诉即办”“党建+”,网格员、志愿者等都动员起来,能解决的马上办、费时间的跟进办;“未诉先办”常态化,社区向前一步、走深一步,主动问需、提前办好;“不诉自办”联动化,议事协商会、业委会作用有效发挥,多方联动、共商共建。
不仅水管通了,楼道也通了,创新“参与式社区营造”,能人巧手齐参与,美丽楼门特色多,“和乐相守”“惠风和畅”成了楼门代名词;买菜渠道也通了,线上创建买菜群、线下开辟直通车,足不出户就能吃到新鲜蔬果……“三诉三办”模式高效运转,社区治理效能和精准性实现了双提升,社区服务由“管理型”向“自治型”不断转变。
“西城区始终把‘当好红墙卫士 守好百姓日子’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时代主题在核心区落地生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发挥‘领哨行动’‘暖心行动’机制作用,探索‘一起办’新模式,由‘干部干、群众看’向‘带动群众一起干’转变,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西城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2021年,西城区共受理市民热线诉求17万余件,解决率、满意率均超九成,成绩位列全市第一,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
如今,西城区各街道社区都在积极探索、分类施策,助推“闻风而动、接诉即办”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共治共享、不诉自办”转变。
在大栅栏街道西河沿社区,“圆桌会议”常常开,面对面商难题、想法子,做到“悉心听、院内办、民满意”。在广外街道手帕口南街社区,“友邻+”议事协商平台不断扩展,居民议事不出小院儿,社区难事共同解决。在牛街街道法源寺社区,“主动问、日常访、深入找”工作模式主动向前,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北京日报记者 张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