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体在外观上的最大变化是增加了罩棚。屋顶罩棚钢结构正在施工。
十余台塔吊的承重臂转个不停,“碗”状的钢结构屋顶初具雏形,路过工体的市民总爱瞧上一眼,然后期盼着:工体何时归来。
去年8月,工体正式启动保护性改造复建,眼下,“新工体”主体结构已经封顶,好似“钢铁大碗”的罩棚正在搭建,看台也在进行防水层和保湿层的施工。预计到2022年12月,这座60多岁的体育场将全新亮相,重回大众视线。
对于北京人,还有许多足球迷而言,工体承载了太多记忆。“工体真的要变了吗?会变成什么样?”市重大项目办建设项目协调处处长马希胜直言,为了回应大众的期待,最终的改造方案坚持保护为先,保持主体建筑椭圆形造型不变,外立面形式和高宽比例不变,特色元素不变。比如老工体的13组建筑雕塑已被整体保护在工人体育馆,待新工体回归,它也将复原。
朝霞映照下,新工体进行钢结构施工。
站在看台顶层,视野开阔,一台塔吊正在运送建筑材料。
不变的是传统外观,变的则是功能定位,新工体按照国际一流专业足球场的标准进行设计,目标是一座“现代场馆”。
当老球迷们走进新工体,会惊喜地发现,原来的两层“盘形”看台变为了四层“碗形”看台。除了常规看台,还增加了包厢层、俱乐部层等,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球迷还有专门的休息厅,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和服务。观众即使离开座席进入休息厅享受餐饮等服务,仍能够通过高清视频等方式实时关注比赛。”北京建工集团工体改造复建工程项目经理李欣透露。
改造后的工体作为专业足球场,将不设置跑道,东西两侧首排座席距离草坪最近处只有8.5米,南北侧也才10米,观众将感受到更贴近的观赛氛围。座位数则新增2000多个,扩容到了6.8万个。
目前,东西两侧看台的保湿层和防水层已经完成。
北京建工3000多施工人员日夜奋战在工地上。
增加罩棚,是此次工体在外观上的最大变化。去工体看过球的人都知道,老工体的罩棚很窄,只能遮挡最上方看台。而新增罩棚具备遮阳、照明、排集水、融雪、光伏发电和吸声降噪六大功能。它能够覆盖全部观众席,为观众挡风遮雨,保证极端天气下也能办赛,提升观赛体验,但它又是一种非开合式设计,“考虑到球场中央的草皮生长需要阳光,罩棚需要完全打开。”
重新回归的工体还会有许多高科技元素的“加持”。草坪是专业足球场的核心设施。改造中,新工体的草坪舍弃了传统的天然草,使用了目前在欧洲顶级足球联赛已成主流的锚固草系统,就是将天然草与人造草结合,辅以地下通风系统、地下调温系统、自动喷灌系统、智能补光系统等高科技元素,保证赛场达到最优的标准。
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施工难度大,工人正在进行高空作业。
新工体看台参照国际一流专业足球场标准进行设计,采用了最先进的“看台碗”结构。
项目公司中赫工体公司副总经理宋鹏透露,未来还将开发运用全新的“智慧工体”系统,引入AI人工智能技术,为每位观众提供赛前咨询、现场座位导引、离场会员服务等全方位服务。
新工体还将集体育、购物、休闲、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成为一个以球场为核心的开放型城市体育公园。地上仅保存足球场一个单体建筑,其他地方建设一个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的城市体育公园,公园内建环保健身跑道等多种体育场地及设施。
未来3号线和17号线两条地铁也会与新工体连接,工体东北角将设“工人体育场”站,从地铁出入口可直接进入工体区域及地下配套商业,从工体看完比赛出来,也能通过公园和商业区来缓解、分流瞬时的人员聚集拥堵,为市民提供安全便利交通、品质消费、健康运动的一站式生活服务。
(北京日报 记者 任珊 摄影记者 潘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