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核心区118公里电力架空线将全部入地
原标题:架空线入地 核心区上演“无线大片”
明年年底前,北京核心区118公里电力架空线全部入地;5部门实行联合会议化解前期审批难题
2017年7月26日,景山东街北口核心区架空线入地工程作业区,施工人员正在为下一步电缆铺设做准备。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凌晨时分,整个北京城渐渐沉睡。但在北京核心区,千名工人在灯火中忙活着。干燥的空气中,弥散着一股热气。这片热火朝天的“战场”被称为“架空线入地大会战”。
今年开始,北京核心区内,“散发锐利火花”的架空线将逐渐消失。两年时间内,核心区118公里电力架空线将全部入地。
曾经,架空线因架设方便、易接电入户被广泛推广应用,但随着天空中密布如蜘蛛网般的架空线成为城市“顽疾”,高密度的损毁率频频威胁电力供应安全,地下电缆成为有效替代手段。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环境整治处处长闫剑锋说,东西城主次干路共有通信、电力、路灯、电车馈线架空线143条,总长度为155公里。今年将有55%入地,其余于明年完成。
这就意味着,到2019年,核心区主次干路,曾承载着城市电力供应发展的电线杆和架空线,终将成为历史。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信娜
2000人,27个工地
凌晨3点,李宁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作为国网北京电力城区供电所建设部负责人,再过四五个小时,他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几个月来,这样的工作节奏已成为家常便饭。
2016年开始,他成为北京市架空线入地项目负责人。如今,他把“会战”挂在嘴边,将架空线入地称之为一场战役,而且是一场夜战。
当万家灯火一盏盏熄灭,整个城市逐渐安睡时,在北京核心区的27个施工工地,却灯火通明。高峰时间,约有2000名施工工人一起参与着这场“架空线入地”大会战。
今年,64条核心区道路两侧的架空线将改造入地。这一数字,相当于“十二五”期间全部工作量的5倍。
夜里,李宁穿梭在不同的施工现场。
景山东街,数名施工人员卸下钢筋,并按标准切割为2.5米和5米。这些钢筋被捆扎在电力管廊地基上,间距保持在15厘米。一个管井的钢筋结构全部做好需要干3个通宵。
工期能否按时完成,是他最牵肠挂肚的事。李宁说,我们只能在晚上施工,如果除去下大雨或者有供电保障等特殊情况,景山这一片,真正施工时间也就两个多月。
李宁说,架空线入地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建”,二是“拆”。建设好一条同路径的地下电缆线路之后,才能对架空线路进行拆除。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对市民用电的影响。
从城市符号到蜘蛛网
8月1日,在新街口北大街小铜井胡同西口服役20余年的电线杆被放倒运走。施工工人爬上电线杆,拆卸设备及线缆。几分钟后,电线杆被“连根拔起”。从底部切断后,一辆吊车将其吊起、放平、拆卸,运走。
曾经,林立的电线杆是一种城市符号。电线杆越多,说明这个区域用电负荷越大。而架设方便,接电入户容易,让架空线成为一种传统而普遍的供电手段。
李宁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搭建电力架空线进入了高峰期,随之而来,电线杆的“负载”也越来越大。有时候,两天不见就变了样,电话线、网络线、电视线……团团黑线遮蔽了天空。
位于西城区大栅栏的百顺胡同曾为京剧发祥地,车马络绎,热闹一时。如今百顺胡同已不复当年模样,一个个黑色线团横七竖八在电线杆上支棱着。
百顺社区党委书记王琪回忆,“以前坐在胡同里,天空是清亮的,看不到那么多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家里的电器越来越多,用电需求也变大,胡同里竖立起了高大的电线杆,头顶的天空开始被这些密麻错乱的架空线割裂。
不仅如此,有些人家电器多,为了方便,会私接电线,还有大团的电话线、网络线等,线缆扭曲在一起,经常垂落。
“城市蜘蛛网”逐渐成了架空线的代名词。除了有碍观瞻,时间久远的架空线也在风雨中变得脆弱。
国网北京电力城区供电所办公室主任王鹏宇回忆起2012年“7·21”特大暴雨的情景,“下雨那几天,运维人员根本没有歇脚的时间,一个点修完了马上再赶到另一个”。
除了气象干扰,小鸟在架空线上搭巢,或是汽车无意碰撞电线杆,都会形成安全隐患甚至造成大面积停电。
李宁说,大概从2006年开始,虽然公司没有要求新建电路全部使用地下电缆,但已开始有所倾斜。比如,电力改造或者新用户接入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会尽量采用地下电缆供电。
联合会议缩短审批时间
在李宁和王鹏宇的印象中,实行架空线入地并非突然之举。
2006年,北京市政府向社会公布了百余项实事工程与奥运配套工程,其中一项为,在北京市区内开展一场“净空行动”。2008年前,对奥运场馆周边、城市主要街道和重点景观地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奥运会后,架空线入地提速。北京发布架空线入地工作方案,要求“十二五”末,北京五环路以内主次干路、重点地区和新城地区电力架空线全部入地。《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则规定,北京市范围禁止新建和扩建电力供应中电力架空线设置。
国网北京电力城区供电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88公里电力架空线将入地,超过4000基电线杆也将走入历史。
不过,架空线入地仍“困难重重”。李宁回忆,此前,规划架空线入地的区域,有些资金不到位。有些前期审批耗时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多,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今年,李宁明显感受到审批时间缩短。
8月4日,在北京城区供电公司一间会议室内,园林绿化局一位工作人员正在向国网北京城区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魏世岭等人介绍,如果施工过程中需要侵占周边绿地,需要额外准备哪些材料。
这是今年第二次进行的电力架空线入地联合审批会议。
北京市架空线入地专项整治办公室前期处处长王会平介绍,把涉及架空线入地审批的5个部门全都集中在一起履行部门职责,让审批时间大幅减少。
此前,架空线入地前期审批需要分别到不同部门,还有先后顺序。比如,如果拿不到路政局审批手续,就无法去交管局进行审批。
王会平说,现在几乎在同一时间,施工方就可以拿到架空线入地联合审批协调单,不需要再挨个去各个部门。这就意味着,原来预期5部门共100个工作日的审批时间,可以直接缩短到小于10天。
各审批部门缩短时间的同时,也能争取更多有效施工时间。李宁说,现在具体到挖井需要几天、管道建设需要多少天,都有明确的时间表。
文保区电力设备“隐形”
今年,北京市对东、西城架空线数量和长度摸了底。
东西城主次干路共有通信、电力、路灯、电车馈线架空线143条,总长度为155公里。今年首先完成通信架空线的入地工作,电力、路灯、电车馈线架空线完成相应任务量的55%,其余任务明年完成。
除了城市主次干道外,核心区还开展了部分胡同电力架空线入地和规范梳理。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环境整治处处长闫剑锋坦言,有些支线胡同过于狭窄,无法使用大型的机械设备,只能通过人工肩扛手抬的方式进行施工。在文保区的胡同,还会将设备放置在沿街的建筑物中,修复后变为“隐形”。
在大栅栏商业区樱桃斜街胡同,两台箱式变压器被直接安装进屋里,并没有破坏胡同整体的风格。
对于地下电缆是否会增加后期维护难度的问题,李宁说,核心区电缆化率已达到90%以上。电缆维护也有一套成熟的体系,例如定期开展局部放电试验、电缆介损试验、电缆运行环境检查等多种措施,能准确地掌握电缆运行状况,保证安全稳定。
中央民族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徐伟表示,核心区多为文保区域,除了注意是否与周围环境协调,还应做好日常维护。避免因其他需求,出现私搭线路的情况。
当架空线成为历史的同时,供电稳定性将随之提升。国网北京电力城区供电所相关负责人说,到“十三五”末,首都核心区电网电缆化率将由目前的90.2%提升至94%,年户均停电时间低于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