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老楼装电梯有了“海淀模式” 最高补贴70万
原标题:老楼装电梯有了“海淀模式”
“钱关难过!”这是2016年北京市老楼加装电梯大部分试点面临的最大难题。
近日,海淀区发布《关于本区2017年既有多层住宅增设(适老化)电梯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覆盖全区29个街道(镇),这也是本市各区中首个老楼加装电梯的试点推广方案。在初步成型的“海淀模式”中,老楼加装电梯主要由社会单位负责出资安装,居民按照“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有偿使用。为了降低居民在后期使用环节的负担,海淀区扩大了财政补贴范围和比例,单部电梯最高可享受70万元的补贴。预计到今年年底,海淀区老楼加装电梯数量将突破100部。
社会资金提速老楼装电梯
装一部电梯,成本约百万元。如果是一栋6层高、每层2户的老楼装电梯,把100万元的成本分摊到2-6层的各户身上,平均每户要交10万块钱。尽管本市对试点项目均有几十万元、约一半成本的补贴,但每户仍要承担几万块钱的电梯费用。
去年,潘家园社区里的老楼争当加装电梯的试点,只能以抽签方式来决定。社区工作人员蔡燕玲回忆,一听说每户还要交一大笔钱,不少被抽中的老楼居民就不乐意了。
但如果把这几十万块钱分散到电梯运营的十几年的每个月,平均每户要交的钱就骤减到了一两百元。
最先想到这个办法的是海淀北下关大柳树5号院。在未被列入试点的前提下,这里就已经获得居民同意、敲定方案、启动加装电梯。在技术上优化和改进后,大柳树5号院6单元电梯安装费用约为60万元;运营使用上,电梯属于租赁性质,前期安装费用由相关公司出资,住户按月交纳费用。这样一来,平均每月每户收费额为190元,其中二层住户为72元/户/月,顶层住户为328元/户/月。
在全市享受补贴的老楼试点推进艰难之际,海淀区北下关大柳树5号院反倒最先成功加装电梯。这种“租赁电梯”的方式也启发了主管部门:为什么非要居民把电梯买下来?!
“海淀模式”最高补贴70万
与北下关大柳树5号院同属一区的清河毛纺北小区,新运来的电梯没花多长时间就装好了。
毛纺北与大柳树类似,买电梯的钱都不是老百姓掏的,而是来自企业。“同样是引入社会资金,但毛纺北已经是大柳树的‘升级版’。”海淀区住建委委员秦翔宇说,通过对加装电梯实施主体的甄选,不仅解决了筹资难,还解决了后期运营管理和安全维护难题。
在大柳树法子的基础上,海淀区扩大了财政补贴的范围和比例。对于市、区属产权且具有合法手续的,最高可享受每台70万元的补贴:其中设备购置方面是在市财政补贴40%、最高24万元/台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区财政补贴,使补贴比例扩大到50%、最高30万元/台;而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水、电、气、热、暖等实施改造的,由市财政按照实际发生费用给予财政补贴,最高不超过40万元/台。而此前市财政补贴未涉及的中央产权且具有合法手续的老楼,也由海淀区在设备购置上给予30%、最高补贴18万元/台的补贴,在管线改移也由区财政给予最高40万元/台的补贴。
前期筹资上补贴多,后期租赁环节老百姓掏的使用费就少了。秦翔宇介绍,海淀区老楼加装电梯的试点推广政策,形成了“政府引导、业主自愿、免费安装、有偿使用”的大原则。更值得一提的是,后期对老人和残障居民的补贴还会进一步增加。
电梯广告部分回馈居民
实施主体花钱装电梯,老百姓花钱使用,看似合情合理的模式下,也藏着一个疑问:愿意参与加装电梯的企业能有多少?
2017年5月,大柳树成功装入电梯后不到半年的时间,一份招标公告公开发布——寻找今年海淀区老楼加装电梯的实施主体。
让人没想到的是,十几家企业主动投标,最终敲定5家。这其中,甚至还有民企参与。秦翔宇介绍,为了能让社会资金出资安装的模式长久生存下去,就不能让企业吃亏。
负责毛纺北小区电梯加装项目的北京海房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房投”)就是5家企业之一。海房投董事长许立算了一笔账,经过方案优化和政府补贴,加装一部电梯实际花费30万元,再算上保洁、维修等费用,每年还要再投入2万余元。照此测算,只要每月的租金收入达到1750元,就能够平衡收支。
单靠乘坐电梯的盈利可能性较小,但还会有额外的收入进账。他介绍,目前已经在跟广告公司洽谈,电梯可以引入广告,收取费用。这部分广告收入大约30%会回馈居民,让电梯使用费能再降一点。
目前,海房投已经签了130个老楼加装电梯的“订单”。“量一旦上来了,设计、施工成本更低,工期上也就能更短。”许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