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首次按月实施生态补偿 赏罚均实行阶梯制

2017-06-29 08:17:45|来源:大河报|编辑:万庆丽

  核心提示丨“谁污染、谁赔偿,谁治理、谁受益。真正从源头上管控和改善环境状况。”昨日上午,在河南省环境保护厅(下简称省环保厅)召开关于我省按月实施生态补偿,在扣收、奖励上执行“阶梯制”的新闻发布会。

  大河报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我省已正式出台《河南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下简称《办法》),实行激励和约束并重的生态补偿机制,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助力环境攻坚。该《办法》领全国之先,依法把此前年度生态补偿的措施,调整为按月实施。省环保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朝军等相关负责人通报了《办法》的实施细则,并对今年5月,我省首次按月实行生态补偿的扣收、奖励情况向媒体进行通报。

  生态补偿按月结算,用“阶梯制”打破昔日“大锅饭”

  昔日“一年到头再算账”,如今,月月都有真罚赏。随着河南省政府近日正式下发文件,我省环境生态补偿金的扣收及奖励办法有了新规定,河南开始对水、大气生态补偿金按月实行“阶梯制”赏罚,这一举措属全国首例。

  在大气方面,《办法》将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细颗粒物(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三项因子作为考核指标,而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包含了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生态补偿、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态补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生态补偿和水环境风险防范生态补偿四项指标。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对水还是大气《办法》对生态补偿金的要求均十分细致。以大气生态补偿金为例,《办法》以“完成目标的给予大奖,接近目标的不奖不扣,离目标较远的加大惩罚,不降反升的实现重罚”为总体要求,在具体补偿金计算上,以全省每月空气质量平均值为基数设置生态补偿扣收标准。通过对照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每月PM10、和PM2.5浓度超过或低于全省考核基数部分,优良天数低于或超过考核基数部分,实行5级阶梯相应扣收或发放生态补偿资金。

  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办法》将全省每月空气质量平均值与各地实际指数的差额绝对值作为扣收、奖励的依据,就是为了打破此前生态补偿金执行容易形成“大锅饭”的旧方式。

  此外,大河报记者还了解到,在实行月度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外,我省还将建立空气质量年度目标完成奖励制度。同时,明确了各省辖市可参照此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本辖区内市对县(市、区)空气质量生态补偿金办法。

  水+空气,5月全省生态补偿金扣收3410.4万元

  发布会上,省环保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朝军对今年5月,也是我省首次按月执行环境生态补偿金赏罚的执行情况进行了通报。

  今年5月,依据18个省辖市和10个省直管县(市)空气环境质量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全省空气质量生态补偿金扣收总额2266.4万元,奖励总额2134.1万元。其中,18个省辖市扣收总额2128万元,奖励总额2043.5万元;10个省直管县(市)扣收总额138.4万元,奖励总额90.6万元。

  在省辖市中,受到扣收金额的共有11个市,按由高到低前三依次是:安阳市905万元、郑州市515万元、开封市315万元;受到奖励金额的共有7个市,按由高到低前三依次是:信阳市1143万元、南阳市324万元、驻马店市177.5万元。

  同时,在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方面,今年5月,依据18个省辖市和10个省直管县(市)水环境质量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全省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金扣收总额1144万元,奖励总额748万元。其中,18个省辖市扣收总额1120万元,奖励总额730万元;10个省直管县(市)扣收总额24万元,奖励总额18万元。

  在省辖市中,受到扣收金额的共有7个市,按由高到低前三依次是:安阳市480万元、三门峡市440万元、平顶山市70万元;受到奖励金额的共有9个市,按由高到低前三依次是:郑州市170万元、驻马店市130万元、漯河市110万元。

  现场提问:生态补偿金“赏罚差额”去哪了?

  新闻发布会上,省环保厅设置了记者提问环节,针对《方案》中的内容,记者发现全省5月生态补偿金赏罚的总数存在差额,并对此进行了询问。

  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在大气环境生态补偿金的执行中,每一阶梯的奖励额为对应阶梯扣除值的90%,结余资金将纳入全省环境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这些资金将用于对年度考核的优秀地市以及改善幅度较大的地市进行奖励。”

  据悉,由省环保厅负责补偿资金的核算,省财政厅负责扣收和发放,两家单位将于每月5日前向各省辖市和直管县(市)政府进行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此外,对于大气污染补偿金的扣收、奖励标准以全省空气质量月平均值为考核基数,是否要对资源禀赋存有差异、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的各地市有相应权重微调的考虑,大河报记者也进行了询问。

  “各地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都不同这是现实,但也正是基于短痛、阵痛与长痛考虑,我们才选择了这样的考核机制,避免各地‘为考核而改变’,将短平快变为长期机制,让长期治理措施固化为制度去落实。”相关负责人表示,正是要用这种方式督促各地重视环境整治,并让各地通过与全省平均值一月一比较的方式,倒逼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落实。(记者 陈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