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水运行管理水平提升 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效益

2017-12-11 13:50:07|来源:河南日报|编辑:万庆丽

  2014年12月12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中华民族的世纪梦想变为现实,神州大地书写了一部治水新史诗。通水三年来,我省南水北调工程供水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中原更加出彩夯实了水利支撑。

  一、供水效益显著

  截至今年12月10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北方供水达107.8亿立方米,其中,向北京供水30亿立方米,向天津供水23.5亿立方米,向河南供水40.4亿立方米,向河北供水13.9亿立方米,使四省市水资源保障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通水以来,我省用水量逐年增长,2014—2015年度累计供水7.38亿立方米,2015—2016年度累计供水13.45亿立方米,2016—2017年度累计供水17.11亿立方米。

  我省规划受水区包括南阳、漯河、周口、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濮阳、安阳11个省辖市及邓州市、滑县2个省直管县(市),2016年年底实现了通水目标全覆盖,实际受益人口达到1800万。

  河南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有效缓解了我省多地日趋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

  通水以来,输水水质始终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沿线受水区供水水质大为改善,受到了广大居民的交口称赞,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省部分非受水区迫切要求使用南水北调水。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分配我省的南水北调水量和布局进行了优化调配,新建了清丰、博爱、鄢陵、南乐、新密等南水北调供水工程,同时,加快推进开封、驻马店(西平、上蔡、汝南、平舆)、汝州、内乡、淮阳以及郑州市的登封、经开区、高新区、新郑龙湖等供水工程的前期工作,扩大供水范围,充分发挥效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三年来,生态效益也日渐凸显,加快了美丽河南建设步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为各受水区压采地下水提供了条件。通过科学调配,水源切换,生态补水效益逐步发挥。全省受水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升幅1.14米,中深层地下水平均上升幅度1.88米。

  许多受水城市捉襟见肘的水资源状况大为改观,被挤占的生态用水得以置换,为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水源支持。许昌、郑州、焦作、新乡等城市积极开展生态水系建设,河清景美、人水相谐,城市品质大大提升。

  2017年秋季丹江口水库持续高水位运行。省南水北调办会同省水利厅积极协调生态补水工作,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积极与南水北调干线工程管理单位对接,认真摸底排查,科学调度。9月29日至11月13日,利用南水北调总干渠退水闸向我省13条河流、白龟山水库、城市河湖水系补水,累计生态补水量为2.96亿立方米,有效改善了水生态环境。

  二、水质保护提升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作为核心水源地,我省作出了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庄严承诺,始终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站位全局、勇挑重担,持续深入开展水质保护工作。特别是今年以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契机,认真抓好《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攻坚战(1+2+9)总体方案》的贯彻落实,助推南水北调工程水质保护工作。

  1.强抓环保治污,确保水源区水质稳定达标

  我省各级各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水源地污染治理,积极开展生态保护,有效改善了丹江口水库水质。

  2003年以来,我省在水源区累计关停并转污染企业1000多家。加强环境执法,拆除库区内5万多个养殖网箱,关闭、取缔或搬迁禁养区、限养区养殖户600余家。

  全省累计建成环库生态林带18.33万亩,植树造林53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4平方公里,库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3%。

  开展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共划定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面积1595平方公里,明确禁止事项,规范涉水活动,落实保护责任,确保水源安全。

  发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生态转移支付资金的引导作用。2008年至2017年,财政部下达我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生态转移支付资金70.36亿元,在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积极开展对口协作。北京6区与我省水源区6县(市)建立了“一对一”协作关系,从2014年起对口协作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北京市每年安排对口协作资金2.5亿元,围绕“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三大任务,从根本上夯实保水质的基础。

  2.打造绿色走廊,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南水北调总干渠在我省境内长731公里,水质保护任务也十分艰巨。

  严把环评专项审核关。我省认真落实《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河南段)两侧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制订《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河南段)两侧水源保护区内建设项目专项审核工作管理办法》,对保护区内新建项目严格审核把关。各级南水北调部门共受理项目1000多个,600多个有污染风险的项目被拒之门外。

  提升生态带建设水平。按照省政府安排部署,各有关省辖市高度重视、积极行动,生态带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沿线各市县积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以土地流转、政府补贴、大户承包、生态林和经果林相结合的机制为导向,吸引民营企业、种植大户投入到生态带建设之中。截至2017年10月,我省已建成生态带约19.28万亩,占总任务的89.3%。

  创新生态补偿制度。经过积极争取,2017年财政部安排我省南水北调工程总干渠生态补偿资金3.2亿元,对进一步提高总干渠沿线各地各级水质保护的积极性、加快总干渠沿线污染源的整治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

  强化应急预案管理。根据省政府新修订的《河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协调中线局河南分局、渠首分局修订总干渠应急预案,及时修订了《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配套工程应急预案》。2017年11月11日,省南水北调办联合南水北调中线局河南分局开展了水污染事件应急演练,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积累了经验。

  3.加强执法检查,营造南水北调良好水事环境

  近年来,我省连续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执法专项检查工作。丹江口水库及上游共关闭或停产整治工业和矿山企业200余家,封堵入河市政生活排污口433个,库区内5万多个养殖网箱已全部拆除,有效改善了丹江口水库水质。

  在总干渠沿线,全省先后两次共出动3500多人次,排查排污单位684家,计划分三年完成整治,2017年已经取缔或整改排污单位175家。在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中,联合省林业厅、省环保厅和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等进行排查整治,彻底消除总干渠两侧污染风险点78处。

  三、运行管理规范

  工程能否平稳运行,直接影响着工程效益的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我省及时将工作重心从建设管理向运行管理转变,在运行管理机构尚未批复的情况下,不等不靠,积极探索配套工程省级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与市、县分级负责相结合的“两级三层”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了一支专业、可靠的运行管理队伍。

  开展配套工程运行管理规范年活动。制订印发了《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运行管理规范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完善制度、健全队伍、加强培训、创新管理、规范巡检、强化飞检、落实整改、严肃追责等8个方面的任务和要求。2017年7月至9月组织开展了配套工程运行管理“互学互督”活动,查找问题,整改提高。

  完善制度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省政府颁布了《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供用水和设施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省南水北调办出台了《关于加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供用水管理的意见》等26项规章制度,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南水北调办也建立健全运行管理规章制度,促进工程运行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规范水量调度。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南水北调办制订月水量调度方案,省南水北调办汇总形成全省月水量调度计划。实行配套工程运行管理月例会制度和水量调度日报告制度,对各地月供水量、供水流量实行动态监管,确保运行平稳、安全。

  强化运行监管。省南水北调办制订了《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配套工程运行监管实施办法(试行)》《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运行管理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和《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供水配套工程运行管理稽察办法(试行)》,形成了省办领导带队飞检、巡查队伍日常巡查和专家稽察三位一体的监督检查新格局,进一步规范了运行管理工作。

  建立应急机制。为防控断水风险,各级南水北调办和工程管理单位制订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三级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了备用水源应急切换机制,开展了郑州市断水应急模拟演练和许昌市断水应急实战演练,提高了应对突发断水事件的实战水平和能力。推进配套工程市场化运维模式,公开招标选择专业队伍,承担全省配套工程的维修养护和应急抢修工作。

  四、依法管理保护

  把依法管好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开展南水北调行政执法工作,全力维护工程设施安全和供水安全。

  加强法规宣贯。2016年11月,省政府颁布了《办法》,为我省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提供了法规保证。省南水北调办加大《南水北调供用水管理条例》和《办法》宣传力度,为《办法》的落地实施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建立执法队伍。按照省水利厅委托,及时成立了河南省南水北调水政监察支队,积极推进全省南水北调执法体系建设。开展执法培训,建设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严格行政执法。认真贯彻执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程序;建立完善执法制度,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消除安全隐患,维护工程运行安全。

  完善设施保护。按照《办法》,加强设施保护工作。开展干线工程保护范围划定工作,维护总干渠工程设施安全,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运行。

  开展课题研究。成立了河南省法学会南水北调政策法律研究会,积极发挥专家库、智囊团作用,紧密结合南水北调工作实际,深入开展政策法律课题研究,为我省南水北调工作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五、加强队伍建设

  通水以来,通过多种途径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党的生活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干部到井冈山干部学院、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红旗渠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党性锻炼,组织各支部到定点扶贫村开展对贫困户的一对一帮扶活动,联合高校、邀请专家开展专业技能和执法业务等各种培训。

  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在南水北调艰苦卓绝的建设过程中,孕育形成了南水北调精神。坚持大力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开展南水北调文化研究,引导和激励全体干部职工增强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求实求效。

  认真落实精准扶贫。选调精干的领导干部担任定点扶贫村驻村第一书记,扎根基层,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与基层党支部一道共担脱贫致富攻坚任务,凝神聚力,精准施策,坚决打赢定点扶贫村的脱贫致富攻坚战。

  打造清正廉洁队伍。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认真落实“两个责任”。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加强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回眸往昔,辉煌成就鼓舞人心。展望未来,美好前景催人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全省南水北调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上下同心、只争朝夕,奋力推进各项工作,创造南水北调新的辉煌,为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新的贡献。(□刘正才 作者为省水利厅党组书记、省南水北调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