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论坛上的讲话

2017-06-11 13:14:50|来源:国际在线|编辑:万庆丽
在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论坛上的讲话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
2017年6月10日
 
  尊敬的李亚书记,戴柏华副省长,欧敏行大使,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初夏的中原,生机盎然,穰穰满家。今天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相聚在千年古都洛阳参加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暨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论坛。在此,我谨代表国家文物局向出席论坛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交流合作的海内外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精心筹办遗产日活动暨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论坛的洛阳市委市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上月中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圆满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深刻阐释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绸之路精神,回答了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支点,彰显了中国作为东方大国的思想力与行动力,展现了一个发展中大国促进全球和平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源于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息息相关。古老的大陆,辽阔的大洋,张骞、班超策马西去、马可·波罗游历传诵、郑和扬帆南下,跨越地域、跨越民族、跨越文化、跨越宗教,我们的祖先挽起人类友好交往的纽带,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陆上从洛阳、西安、敦煌到撒马尔罕、君士但丁堡,海上从泉州、宁波到吉达、亚历山大,从西安的“鎏金铜蚕”、莫高窟绝美的壁画到阿富汗“黄金之丘”的宝藏,从中国的“南海一号”到印尼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这些珍贵的遗产遗迹,既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更是文明交流的符号,承载着千古常新的丝路精神,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在促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纽带作用。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设计,不断扩大文物对外交流与合作,高潮迭起,精彩纷呈。仅以2016年为例,1月,习近平主席见证中国与沙特签署促进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谅解备忘录;6月,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接见在乌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合作的中国文物工作者,称赞他们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努力;11月,习近平主席向中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致贺信,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有着特殊作用。同年7月,李克强总理见证国家文物局与希腊文化和体育部签署水下文化遗产合作谅解备忘录;8月,刘延东副总理见证国家文物局与印尼文化遗产部门签署政府间合作文件;12月,我本人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出席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保护濒危文化遗产国际会议,推动中国国家博物馆设立中国首个“文物避难所”。
  半个月前,我有幸参加了在塞尔维亚举办的中国-中东欧文化遗产论坛,现场见证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的创建,见证了相关国家之间文化遗产合作不断加强。中国和意大利作为两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遗产大国,长期以来建立了良好密切的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关系。国家文物局积极发挥文物工作独特优势,不断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不断提高文化遗产国际参与能力,同时向世界传递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声音。尤其是近年来,通过跨国申遗、对外展览、援助修缮、联合考古等途径,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文化遗产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丝路跨国申遗成功。2014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跨度近5000公里的线性文化遗产涵盖了33处遗迹,仅洛阳市域内就有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和新安汉函谷关遗址。这些遗址遗迹是古老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友好往来、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展现了中国文化包容、开放协作的态度。目前,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研究、保护和申报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密切的合作,促进古老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物外展日趋活跃。近年来,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千余件文物赴坦桑尼亚、希腊、土耳其、拉脱维亚、立陶宛、塞浦路斯、摩洛哥和卡塔尔等20余国展出;俄罗斯、沙特、阿富汗、马来西亚、柬埔寨、韩国、墨西哥等国家的精品文物也来到中国展出。《牵星过洋——中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展》、《丝路瑰宝》、《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俄罗斯民族传统文化与丝绸之路展》等,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相认知、互为借鉴、互通有无,为“一带一路”建设搭建了文明对话的平台。
  ——援外工程成果丰硕。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的柬埔寨吴哥古迹和柏威夏寺国际保护行动,从周萨神庙、茶胶寺保护修缮工程,到保护柏威夏寺国际协调委员会双主席国之一,中国文物援外工作正经历着从参与者到领导者的重要转变。柬埔寨王室和政府曾多次感谢中国文物工作者为援助柬埔寨文物古迹保护所作的贡献,并希望继续帮助做好吴哥古迹保护工作。蒙古国辽代古塔抢险加固、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尼泊尔九层神庙震后修复、缅甸蒲甘佛塔灾后抢险等,都倾注了中国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的大量心血。
  ——联合考古不断深化。目前,中国文物考古机构已在蒙古、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孟加拉国、伊朗、肯尼亚等15个国家开展联合考古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等与乌方联合开展的丝绸之路境外考古发掘,不仅增进了交流与互信,也展示了中国田野考古的技术和理念,传递着中国考古人为增进各国友谊的诚意。沙特苏尔坦亲王主动发出邀请,希望中国考古专家尽快到访沙特,与沙方一道开展陆地、水下联合考古发掘,国家文物局已与沙特达成塞林港联合考古合作意愿。5月28日,我与埃及文物部长哈立德·阿纳尼商定,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在卢克索卡尔纳克神庙区的孟图神庙开展考古发掘。通过跨国联合考古,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说到底需要民心相通。文化遗产可以跨越时空、穿越国度,见证不同文明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对话,是实现亲诚惠容、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国家文物局将加强“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深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筑牢社会根基。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服务大局、开放合作,围绕“十三五”国家相关规划,加紧编制实施“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着力构建相关部门合作机制,统筹引导各地发挥各自优势,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间的沟通交流,在政策引导、机制完善、平台搭建、项目实施、人才培养、传播推广等方面,开展多维度多形式的交流合作,不断完善文化遗产对外交流多部门协调、各地区联动的长效合作机制。
  二是加大保护利用。全面提升“一带一路”沿线政府和民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强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大遗址保护,做好馆藏文物修复、研究与展示;落实政府责任,强化部门职责,恪守文物安全底线,将文物保护纳入政府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加大“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投入,重点保障低级别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经费;组织实施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意义的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充分发挥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作用,推动文物资源合理利用、惠及民生;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模式,落实习近平主席考察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的重要指示,突出博物馆展陈内容特色,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三是深化国际合作。构建“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双边、多边交流机制与合作平台,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援外文物保护工程与联合考古、文物展览项目,促进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合作项目取得实质进展,并在条件成熟时推动中国边疆省区设立专门的国际考古研究中心;推出具有中国内涵、国际表达、创意融合的文物精品展览,引进一批高水平文物来华展览。加强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的互动合作,开展文博骨干学术访问和专业交流,培育文化遗产领域的专业人才和年轻力量。鼓励中国国家级博物馆和文物保护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文物避难所”网络建设,勇于承担国际义务。
  四是推进学术研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时间跨度大,空间分布广,类型多样,内涵丰富。重点加强陆上丝绸之路相关遗产保护展示、监测管理、拓展申报,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界定、时空范畴、航行线路、贸易模式、技术传播、文化互动、遗址保护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做好丝绸之路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时代价值等专题研究,重新审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实现整体价值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带动人文沟通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崭新的时代光彩。
  最后,预祝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暨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论坛圆满成功!衷心祝愿各位嘉宾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