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红门新路起名寻根探源
海户屯、南木樨园、赵公口等进入地名保护名录
随着城南行动计划不断推进,位于南中轴线上的大红门地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配合大红门地区规划建设,本市对建设区域内道路、桥梁进行了地名规划,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也成为规划重点之一。近日,大红门地区地名规划公示书对外发布,公示期为30天,至2月17日止。市民可在网络公示页面下提出意见建议。
梳理区域历史地名资源
此次地名规划由市规划国土委丰台分局和北京勺海堂文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规划范围北至南三环,西至马家堡东路,南至时村大街-石榴园中街,东至榴乡路。规划面积约3.6平方公里,重点对城市干路和支路名称进行设计。
“大红门附近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也是规划重点。”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了把握传统文脉,在地名设计之前,规划人员先行展开了课题调研,进行资料调查和实地考察。从清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丰台区地图等资料,都被“一网打尽”。
“魏晋时期,凉水河一带是蓟城外重要的休闲游览目的地,时称清泉河。金元统治者喜好游猎,这里成为连接京城与城南游猎区的重要通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历史悠久,大红门地区地名资源丰富,类型齐全。经初步梳理,反映宗教景观的地名有海慧寺,反映村落发展的地名海户屯、赵公口、木樨园,反映古建筑的地名大红门、角门,山水地名有凉水河等。
为了保护这些地名文化遗产,规划提出确定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包括海慧寺、海户屯、南木樨园、后村、赵公口、马公庄、马家村、高庄、邓家村、大红门、贾家花园。在地名原点,还将设置地名保护标志并做出说明。
新路命名尊重历史文化
大红门附近需新命名的规划道路共14条,其中主次干路3条,支路11条。
对区域历史文脉、地理环境演变及区域文化特色的梳理,为地名设计打下了基础。
规划人员介绍,地名规划一般要遵循稳定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做到“方便使用,好找好记”,同时还要体现地域文化。
因此,在道路命名中尽量采用能够体现地域特点的地名资源,对重要的历史地名和老地名一般保留使用,对有特色的历史地名要激活使用。
为了保持区域文脉的延续性,很多道路名称都体现了老地名。如赵公口就是一个老地名,虽然已随近年城市建设消失,规划中仍将东起光彩路、西至觉海路的支路拟命名为赵公口南里街。海户是明清时期在南苑内负责维护苑墙、饲养禽兽、种植瓜果蔬菜的人,后来有了海户屯这一地名。由此,规划方案中设计了南海户屯街一名,尊重历史文化。
北起沙子口路、南至登高街的支路拟命名为园亭路。“这段道路横穿贾家花园,根据《顺天府志》记载,贾家花园为‘昔时园亭遗址’。”规划人员说,根据资料调查,此处曾有园林营建,故命名为“园亭路”。另外,东罗园街、南海户屯街、南木樨园巷、后村路、马公庄路、马村路等地名也源于老地名。
凉水河两座桥梁获新名
除体现历史地名外,一些道路的命名既指示区位,又表达良好寓意,规划人员花了不少心思。
如东起榴乡路、西至南苑路的一条次干路,因位于邓家村、高庄之间,取邓、高谐音,拟命名为登高街,寓意节节登高。
北起南三环、南至时村大街的一条支路拟命名为觉海路,这条路位于后村、海慧寺之间,取海慧寺之“海”字,“觉海”为佛教圆满智慧的境界。
14条道路外,规划范围内还涉及桥梁两座,均位于凉水河上。根据所在道路位置,拟命名为丰海桥和海户桥。
“这次的规划,希望构建具有大红门地区地域特色的地名体系,塑造体现地域文化和城市功能的地名景观。”规划人员表示。
地名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个人都不得擅自修改。规划方案获批后,路牌、门牌建设,与地名内涵相配套的地名标志物建设、地名解说系统、指路地图等地名标志配套也将逐步实施。(北京日报 记者 陈雪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