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通州张家湾乡情村史陈列室再现大运河文化

北京晨报2018-07-11 14:48:20

  原标题:乡情村史陈列室再现大运河文化 通州张家湾设展厅 用智能科技展陈平台技术带现代人“梦回古镇”

  通州张家湾乡情村史陈列室再现大运河文化

  古老的大运河源源流淌,见证着一座座城市的辉煌,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驻足通州张家湾镇乡情村史陈列室,跟随每一件老物件,回溯千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年代。

  村民捐赠清代古船见证运河繁荣

  张家湾乡情村史陈列室落成于2015年,也是全国首个镇级博物馆。从外观上看,陈列室形似船帆,讲解员谢若卿告诉记者,这里寓意着运河北端古镇张家湾像运河上的一艘帆船,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陈列室入口处,一艘古船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艘古船有100多年历史了,是一艘清代漕运驳船,由张家湾仓上村村民捐赠而来。”陈列室的设计人之一曹志义告诉记者。

  曹志义说,这艘古船出土于张家湾仓上村,由村民捐赠给博物馆。经鉴定,是一艘清代古船,采用杉木所制而成。“杉木质轻而富有弹性,抗折强度较好,也较耐腐蚀,明清时期多用来造船。”曹志义告诉记者,这是一条漕运驳船,主要用于小宗货物从小河岸到河港大船之间的驳运。而这种类型的船在明清时期的通州较为普遍,在当时的运河两岸也形成了以水为生的渔民,以及靠货运为生的百姓。

  古运河两岸百姓生活场景再现

  迈步走进陈列室,眼前一座古桥栩栩如生,两侧屏幕上缓缓播放着动态《潞河督运图》,脚下是电子模拟的徐徐流水,不远处传来清澈响亮的运河号子声,仿佛来到了古时候人们生活的场景。

  谢若卿告诉记者,这座古桥是按照1:4的比例复原的古通运桥,古通运桥是通往通州和北京的重要通道,车水马龙,经年不断;屏幕上播放的《潞河督运图》绘制于清朝乾隆年间,整幅画卷长达6.8米,展现了古运河两岸百姓的生活场景(见上图);而不时传来的运河号子声则在运河两岸绵延不绝了几百年,作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河号子,也成为了运河文化标志性的重要文化符号。这些场景勾勒出一个“梦回古镇”展厅。 

  谢若卿介绍说,张家湾乡情村史陈列室总面积近2000平米。分为上下两层展示空间,一层主要有序厅、梦回古镇、运河史话、运河明珠、史海风云、运河红学6个板块;二层主要分为运河文物·展现历史、运河情怀·地灵人杰、运河繁荣·城市发展等板块。陈列室内引入了智能科技展陈平台技术,还增加了人机互动等内容。

  曹雪芹墓葬刻石收藏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张家湾乡情村史陈列室还收藏了很多珍贵的“红学”珍品,曹雪芹墓葬刻石就收藏于此,这也是博物馆目前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谢若卿介绍说,1968年秋天,全国都在平整土地,通州的李景住和几个村民也在张家湾村西的一块地上劳动,在挖土的过程中,在距地面1米多深的地方发现了曹雪芹墓碑。文物专家和红学家冯其庸、鉴石专家傅大卣和史树青认为张家湾出土的曹雪芹墓志是真的,确定无疑,这在红学研究者中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而后围绕这块石碑是否真为曹雪芹墓碑的说法,一直众说纷纭。1992年8月26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文物专家史树青先生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金石专家傅大卣先生来张家湾考察,也确认了碑的真实性。而大运河沿岸的部分景致也在《红楼梦》中有所描述。

  谢若卿说,目前,这座陈列室接受团体预约参观,暂时还未面向大众开放,未来有望考虑逐渐对市民开放。

  北京晨报记者 邹乐/文

  通州张家湾乡情村史陈列室/供图

编辑:葛宁远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