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乡情村史馆里流淌的运河

北京日报2018-07-10 16:16:00

  乡情村史馆里流淌的运河

  7月9日,在通州张家湾博物馆,观众通过展品和多媒体演示了解张家湾的历史,品读漕运文化。北京日报记者 方非摄 

  驳船,主要用于小宗货物从河岸到河港大船之间的驳运。张家湾为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漕运码头,素有“运河第一码头”之称,古时候,南来的大型货船停泊在这里,之后再通过驳船把商品、货物运往京城各处。曹志义说,这艘清代驳船是从张家湾镇苍头村一户村民家中发现的,是村民祖上传下来的遗物。2015年,张家湾镇乡情村史陈列室兴建,村民就把古船捐了出来,供大家参观,“这是大运河漕运兴盛繁荣的最好见证。”说起运河,不能不提到船。“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昨天,指着张家湾镇乡情村史陈列室序厅里的一艘古船,张家湾镇村民曹志义娓娓道来,“古船长6.4米,宽1.6米,杉木制成,船体共3个大仓,1个小仓,经专家鉴定,是一艘清代漕运驳船。”具有百年历史的清代漕运货船、按照1:4比例复刻的古通运桥、明代漕运码头旁的敕建福德庙碑、延续至今的中元节放河灯习俗……通州区张家湾镇乡情村史陈列室、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史馆,上千件藏品“诉说”着千年运河的前世今生。

  序厅向右,是张家湾镇乡情村史陈列室最具特色的“梦回古镇”展区。展区入口,一座按照1:4的比例复原的古通运桥栩栩如生,旁边还有一座敕建福德庙碑座,碑座正面刻着“双龙戏珠”纹饰。

  展厅里,还能听见一阵阵高亢嘹亮的号子声。“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运河号子’!”兼职讲解员谢若卿告诉记者,在大运河上行船,从通州到天津顺风顺水,两天就到了,可从天津到通州,逆风逆水,就要拉纤,喊号子。研究运河史学家们曾说“北京是运河上漂来的城市”,几百年间,响亮的号子声在运河两岸绵延不绝,运来的木料、石料建起了京城的宫殿城墙、雕梁画栋。

  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关于大运河的记忆,也散落、珍藏、传承于沿线的一个个乡情村史馆里。

  张家湾镇向南10多公里的通州区漷县镇榆林庄村,历史上这里是运河的“钞关”(也就是现在的收费站),由大运河来往的船只经过这里都要在官府设立的“钞关”交税。

  张家湾镇向北20公里,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虽然已远离漕运码头,但运河文脉依然流淌。

  “要说咱半壁店的特产美食,还得是高蜜和漕帮月饼!”半壁店村史馆位于通惠河畔,67岁的方志新从小在这里长大,还参与了村史馆的设计建造。方志新告诉记者,半壁店高蜜,是北京的特产蜂蜜,清朝时还被列为皇宫御房贡品,“原来半壁店村边上有一大片郎家园枣林,受大运河影响,这里水土肥沃,枣花鲜美,半壁店村人放蜂采蜜,味道醇厚。”而这里的漕帮月饼不只有北方口味,还融合了江、浙、鲁等地的饮食习惯, “这是因为从每年春季开漕至初冬封河前停航,那些漕夫、兵丁、河役都要在河上漂个大半年,为了解决他们的饮食问题,半壁店村人才做出了样式繁多的‘漕帮月饼’。”

  杉木古船、复原石桥、石碑拓片,乡情村史陈列室里上千件藏品让千年前的运河盛景仿佛近在咫尺。“原本来参观的人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熟悉这些老物件,多半是来找回忆的,现在来参观的,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渴望了解这段历史,了解大运河的过去,了解北京的过去。”谢若卿告诉记者,目前,张家湾镇乡情村史陈列室还只接待团体参观,需要提前预约,但随着馆内藏品不断“升级”,未来有望向社会公众开放。(北京日报 记者 王天淇)

编辑:葛宁远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