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的红色海棠花、供人休憩的椅子、新铺设的柏油路面、新贴的青灰色砖墙……改造后的三眼井胡同,一改往日的喧闹杂乱,变得越发整洁敞亮。作为景山街道整治提升工作的重中之重,三眼井胡同的提升改造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它正以全新的面貌逐步诠释着人居环境优美、文化魅力彰显、安静安宁安全的历史文化街区该有的样子。
胡同口种植海棠花打造“海棠巷”
去年以来,景山街道按照市、区统一部署,对辖区主要大街和背街小巷开展集中整治和提升,已整治提升5个社区共57条胡同(街巷)。在整治过程中,街道将中轴线沿线的三眼井胡同片区的整治提升作为街巷治理的重中之重,以治理该区域违法建设和违规“开墙打洞”为主要抓手,深入推进环境品质整体提升,切实让老胡同环境美起来、生活静下来、文化显出来,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走在三眼井胡同里,没有了往日开墙打洞行为所带来的喧闹嘈杂,脏乱差的环境也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鸟语花香与清幽恬淡的老北京胡同景致。复古的砖墙,翘起的屋檐,红色的门柱,灰色的砖雕门楼,似乎一切在向人们默默地陈述着历史。在三眼井胡同的东口和西口,各有一处种满了海棠花的绿色微景观,红色的海棠花开得正艳,花坛周围是一条长约20米的黄色座椅,可供居民休憩。在环境整治完成之后,街道曾向居民征求意见,决定将海棠花设为“巷花”,将其作为三眼井胡同的标识,形成三眼井胡同印记。
公众参与环境提升可在线提交“提案”
在三眼井胡同东口,还设置了一处“景山街道公众参与提案屋”,进门的位置贴着一个名为“路见”的二维码,只要对街巷环境提升有任何意见、建议,居民都可以扫这个二维码,进入小程序,在线提交自己的提案。不会上网的居民,也可以在桌子上的记事本里,写下自己的想法。
景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芦微表示,景山街道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引入微信小程序——“路见”景山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老百姓可以通过手机,在街道地图界面里任一位置标记建议或改善内容。建议提交后,程序后台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市民意见的归类和实时查看,为规划设计以及城市管理提供依据。除了线上搜集信息,街道还在“线下”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比如通过设置意见箱、意见簿、当面听取、座谈了解等形式,对街巷整治提升和长效管理征求意见和建议。
挖掘胡同历史故事制成二维码
景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田国明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三眼井及周边胡同内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挖掘和保护的过程中,胡同内力推“和巷”文化。所谓“和巷”就是“和谐街巷”,主要内涵是家与国和衷共济,人和自然和合共生,家庭内部和和美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景山街道还为居民们搭建了“和巷议站”平台,让居民有一个固定“参政议政”的场地,通过居委会、街巷长、“小巷管家”组织召开征求意见会等形式,定期在这里就胡同建设、绿化美化、环境维护等内容进行谈论,广泛征求居民意见,了解群众诉求,为环境整治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值得关注的是,景山街道还将把每一条胡同的名称由来以及胡同中的名人故居、发生过的历史故事等内容进行整合,生成一个二维码,安装在每条街巷的明显位置。人们只要扫描二维码,就能以语音、文字、视频、照片资料等方式进行导览,了解每一条胡同的历史。田国明表示,通过此举,力争把景山地区打造成一个实体博物馆。未来,景山街道63条胡同、6条主要大街都将装上这样的二维码。目前街道正在积极筹建由居民、专家学者等共同组成的顾问团。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