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出台“创新发展16条” ■打通创新发展 “痛点”、“堵点”海淀打造全球创客最佳栖息地
中关村软件园 海淀区供图
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每年安排8亿元专项资金,实施创新型企业“3×100”计划;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多渠道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昨天(1月22日),中关村科学城共建联席会正式成立,联席会由各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军民融合单位、科技服务组织、海外专家等组成。
昨天的联席会上,海淀区委区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重点推出16条创新举措,努力打通深化创新驱动发展的“痛点”和“堵点”。“今年是中关村创新发展40周年,也是北京中关村科技园成立30周年。”海淀区副区长李长萍表示,“海淀创新发展16条”是在深入落实海淀区现有政策体系基础上,着眼于更高层次上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和新型城市形态而出台的新举措,包含原始创新能力跃升、创新型企业“3×100”、“创新合伙人”、城市空间更新、“科技政府”、“科技城市”、“科技公民”、创新服务“码上办”等“九大计划”和“七大行动”。
千亿规模基金助力创新
“‘海淀创新发展16条’注重创新型企业和高精尖产业结构培育,每年安排8亿元专项资金,以‘3×100’计划为依托,分别遴选、支持100家领军企业、隐形冠军和种子企业,计划3年内培育3至5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领军企业,新增6家以上百亿企业。”李长萍表示,还将针对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企业和成长性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力争3年内新增10到15家“独角兽”企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进一步完善高精尖产业结构。
据介绍,海淀区正持续完善海淀创新基金体系,加强原始创新基金、天使投资基金、成果转化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并购基金建设,形成了1000亿规模的“海淀创新基金系”。此外,还将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多渠道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做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筑牢高精尖产业“基石”。
“通过聚焦科技创新政策,到2020年,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收入达到2.6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5%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2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750亿元的目标。”李长萍表示,目前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潜力企业正持续涌现,产业影响力、带动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关村科学城正成为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重要引擎、孕育新经济的主源头。
每年2亿元支持“创新合伙人”
人才是“海淀创新发展16条”重点关注的创新要素。“海淀区将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关注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科技经纪人等创新群体,吸引一批具有高度黏性、扎根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创业的‘创新合伙人’。”海淀区科委主任林剑华表示,将建立优秀人才“储备池”,全球范围内加大对海外优秀人才及创新团队的引进和支持力度。
据悉,世界顶级的海外华人科学家将是海淀区重点引进的合作对象。为此,海淀区委区政府将深化“藤蔓计划”,打造全球创新创业人员最佳栖息地。通过适时调整“海英人才”评选方向、扩大评选范围、改革评选认定方式,逐步打破年龄、资历、职级、职称等限制。同时,建立人才举荐制度,对经过知名企业家、战略科学家、投资家等推荐,掌握原创颠覆性技术的海内外人才和具有潜质的青年英才,优先纳入“海英人才”支持体系。
此外,海淀区将通过设立“青年科学家大奖”和“创业雏鹰大奖”等措施,加强对青年科学家和青年创业者的支持力度,与五道口金融学院等高校院所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加强科技型职业经理人和创业型科学家培养。“在落户、医疗服务、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我们还将强化对人才的综合支持,在3年内安排2万套人才公寓保障优秀人才、青年人才安居乐业。”李长萍介绍。
“双织补”推动城市形态升级
重构海淀创新发展形态离不开新型城市形态的构建。为此,海淀区提出实施生态、城市功能“双织补”。“开展城市功能提升行动,这是对以往产业政策的重点优化升级。”李长萍表示,将运用“再生态”理念,采用最新科技手段,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同时,我们还将加强慢行交通体系、城市综合管廊、24小时生活便民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打造包容多元、富有灵性的新型城市形态。”
“要加强高品质友好交流公共空间建设,让城市慢下来、让空间优起来,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多创新交流场所。”李长萍表示,为此,海淀区将组建规模100亿元的空间更新基金,加快推进中关村大街改造升级,打造中关村科学城标志性示范街区。同时,还将在北清路沿线中重点打造一批中央科研和休闲区、中央商务活动区和功能型创新节点,突出生态功能与创新功能的融合,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如‘百度公园’、‘小米公园’等以领军企业、著名科学家等命名的若干主题科技公园将出现在海淀居民的家门口,成为市民日常休闲和体验高科技产品的好去处。”李长萍表示,目前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城市运行等领域,正在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并加强人脸识别、高精度传感器、生物芯片等技术在灾害预测、安全防护等领域的应用,树立科技城市新标识。
塑造“科技政府”优化创新服务
“目前,我们正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的公共价值塑造为导向,大力度率先应用中关村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构建服务型科技政府,推动政府运行和公共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林剑华介绍,为此海淀区设立了科学顾问、产业顾问制度,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智囊作用。同时,海淀区还将积极塑造“科技政府”。
记者还了解到,在以“你创新,我服务”为核心理念的引导下,海淀区未来还将建立创新服务需求统一受理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通过一个“二维码”集成所有创新服务政策和政务服务,实现创新服务“码上办”,优化营商环境。
“‘码上’同‘马上’谐音,海淀区希望借此打造涵盖创新创业政策发布、创新创业政策申报、服务需求对接、审批事项办理等功能的全流程、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以解决创新服务信息不对称、服务政策多头出的难题。”林剑华表示。实习记者 袁璐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