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亿规模基金助力创新 研发投入倍增 投入2万套人才公寓 海淀区出台“创新发展16条”
大咖云集联席会、国家实验室、研发投入倍增计划、“创新合伙人”、100亿元规模空间更新基金……昨天(1月22日)上午,中关村科学城共建联席会宣布成立,大会上,海淀区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推出16条重磅创新举措。
据介绍,“海淀创新16条”包含原始创新新能力跃升、创新型企业“3×100”、“创新合伙人”、城市空间更新、“科技政府”、“科技城市”、“科技公民”、创新服务“码上办”等“九大计划”和“七大行动”,每年的各类专项资金投入总计达19亿元。
产业扶植
千亿规模基金助力创新
产业扶植聚焦创新型企业和高精尖产业结构培育。聚焦领军企业、隐形冠军和种子企业,计划在三年内培育3-5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领军企业,新增6家以上百亿企业。同时,对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企业和成长性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力争三年内新增10-15家“独角兽”企业,培育若干科技小巨人企业,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进一步完善高精尖产业结构。
此外,海淀区还将持续完善创新基金体系,加强原始创新基金、天使投资基金、成果转化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并购基金建设,形成1000亿规模“海淀创新基金系”。
在实施高精尖产业引领计划上,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多渠道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并做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筑牢高端产业“基石”;做尖以生命科学、新材料、能源环保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引领的战略先导产业等。
人才吸引
创新人才举荐制度
人才是“海淀创新16条”重点关注的创新要素。海淀区将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聚焦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科技经纪人等创新群体,吸引一批具有高度黏性、扎根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创业的“创新合伙人”。此外,还将分领域绘制全球优秀人才图谱,研究制定国际人才认定和支持办法,加大对海外顶尖人才及创新团队的引进和支持力度。根据中央和北京市人才工作新形势、新要求,适时调整“海英人才”评选方向、扩大评选范围、改革评选认定方式,逐步打破年龄、资历、职级、职称等限制。
在人才举荐制度上,将抛弃从前死板的论文制等,对经过知名企业家、战略科学家、投资家等推荐,掌握原创颠覆性技术的海内外人才和具有潜质的青年英才,优先纳入“海英人才”支持体系。设立“青年科学家大奖”和“创业雏鹰大奖”,加强对青年科学家和青年创业者的支持力度。并与五道口金融学院等高校院所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加强科技型职业经理人和创业型科学家培养。
同时,强化对人才落户、医疗服务、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综合支持,三年内安排2万套,以政策房体系为核心的人才公寓,保障优秀人才、青年人才在海淀安居乐业。
科技引领
中关村大街和北清路升级改造
制定实施中关村科学城发展提升规划,海淀区将设立总规模100亿的城市空间更新基金。中关村大街和北清路两条创新主轴将进行品质提升,在北清路沿线打造一批中央科研和休闲区、中央商务活动区和功能型的创新示范区。此外,加快推进中关村大街改造升级,进一步优化中关村科学城南区、北区的城市功能和创新生态架构,形成中关村科学城新的标志性形象。
试点建设以领军企业、著名科学家等命名的主题科技公园,打造科技秀场,树立科技城市新标识。未来,海淀居民的家门口将出现若干“百度公园”、“小米公园”,成为市民日常休闲和体验高科技产品的好去处。
另外,未来海淀区将通过一个“二维码”集成所有创新服务政策和政务服务,解决创新服务信息不对称、服务政策多头出的难题,通过“码上办”优化海淀的营商环境。
到2020年,中关村科学城将成为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重要引擎、孕育新经济的主源头。高新技术企业收入达到2.6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5%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2万家。
文/本报记者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