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本市推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突出科技创新,北京“减”出高质量发展
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从放弃“大而全”的工业体系,到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过去4年间,经历着一场转型升级大考的北京,正奋力探索经济发展从“量”到“质”的重大转变,构建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昨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个高精尖产业的指导意见》,这一系列政策是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时的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精神,进一步强化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等首都“四个中心”定位的大背景下提出的重要举措。
以“北京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好”的目标为指引,指导意见回答了北京未来重点发展什么产业、重点发展什么技术、以及怎么发展的问题,为全市产业的新发展提供“路线图”,为北京市高效高质发展的产业升级进程定方向、立标准、指路径。
十大高精尖产业获精准支持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不是意味着北京就不发展了?昨日,本市相关负责人给出了明确答复——“北京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得更好,要高质量的发展”。而十大高精尖产业就是“北京发展什么”的有力答案。
指导意见选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等十个产业作为本市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分别编制了指导意见。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本市经信委、科委、财政局、人力社保局、中关村管委会等机构将进行针对性的配套支持。
“在新年之前迎来北京市针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实在太及时了!我们的人工智能芯片和一系列解决方案将从研发成果走向市场落地,明年对我们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地平线公司政府关系总监贾志鹏说。昨日一早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开后,他第一时间研读了其中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政策。
他兴奋地看到,在人工智能产业的指导意见中,除了支持行业前沿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任务攻关,指导意见特别提出了推进传统产业与各行业融合创新,以及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标准研究等问题,这让企业表示感到十分“解渴”。“人工智能在传统行业、民生领域的应用需要突破很多政策、标准问题,指导意见的发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贾志鹏感叹。
精准化、系统化的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让相关产业创业者们颇受鼓舞。“过去只知道我们这个行业是高精尖产业,可政府具体怎么支持、支持哪些方向,还真不清楚。现在可有数了。”一位集成电路领域的创业者说。在十大产业指导意见中,每个产业的支持政策都设立了具体的任务、总目标及细分目标、保障措施等内容,让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的去向有迹可循,有了相对明确的“路线图”。
除了推动政策精准化,此次指导意见的编制还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解决相关产业发展的行业性问题。例如在科技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中,就考虑到首都科技服务资源丰富,但存在涉及领域多、部门多、环节多,资源效率利用不高、机构市场化水平不高、专业服务能力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通过政策集成,释放院所高校服务活力、提高服务机构市场化水平、增强专业化服务能力,来提高科技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一增一减”实现高质量发展
重点发展十大高精尖产业,势必会有一些重大项目在北京落地,这与北京新总规中“减量发展”的要求是否会有矛盾?
本市相关负责人解释,两者并不矛盾。“发展是最终目的,北京要的是高质量的发展”。市经信委负责人昨日回应,“发展高精尖产业”与“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
此前,北京市内通过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退出一大批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释放出宝贵的存量资源,为创新发展留出了空间。
腾出的空间,引谁进来?谁能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高精尖”成为无二之选。只有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实现疏解腾退资源的升级、置换、更新利用,才能打破传统业态发展的路径依赖,创造新的供给,巩固和拓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成果。
2016年年底,曾经扮演过多年电子卖场角色的海龙大厦三楼将传统卖场腾退,迎来了一位“高大上”的住户。这家名叫地平线机器人的公司。核心成员来自百度、华为、Facebook、谷歌等全球科技巨头,这个团队的目标,是给机器人装上“芯片大脑”。成立仅2年,这家以创新能力为杀手锏、仅有300多人的创业团队,几个月前刚刚获得了资本市场近亿美元的巨额融资。像地平线这样的人工智能高精尖企业,在水电、土地等方面的资源消耗量都极低,未来多年内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却不可估量。
查阅指导意见可以发现,人工智能、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此次入选的十大产业,均属于智力密集型、环境友好型和资源集约型的产业,它们都具备“两低两高”特色——对人口、土地、用水等要素资源的依赖度较低,产业科技含量、产出效率效益高。
本市相关负责人透露,此次选择的十个产业是按照全市发展高精尖产业的部署要求,聚焦可发展产业领域的高端部分提出的。除了此次指导意见涉及的十个产业外,本市还在研究制定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业等产业的指导意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些都将是今后全市重点鼓励发展的高精尖产业方向。
多个领域“跟跑”变“并跑”“领跑”
产值比去年翻番、新生产线明年投用、国产关键设备生产能力翻两番……昨天,作为全市集成电路龙头企业,中芯国际副总裁兼北京厂厂长张昕带来了一连串好消息。
“2002年支持中芯国际在京落地、2012年中芯和北京市共同成立12寸先进制程集成电路制造厂中芯北方、2014年设立国内首支集成电路产业股权基金……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成电路,北京对该领域的扶持一直是先行者,也收获了巨大的成果。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北京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环境最好的城市。”对于北京市对相关领域的创新扶持,张昕如数家珍。
在中芯国际、北方华创等产业上下游企业的联合下,在中芯国际全球领先的芯片生产线上,国产设备已经达到了数百台,国产设备使用率已占所有设备的10%以上,显著提升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不止在集成电路领域,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频频创下全球首款人工智能手机芯片、全球第二家掌握柔性屏量产技术打破国际垄断等佳绩的北京高精尖产业,也正代表北京、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推动绿色、集约、智能的北京产业发展方式,实现“减重、减量、减负”发展,加速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本报记者 孙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