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5万亩生态林 绿色宜居房山景
秋日时节的京西南,绿色仍然是这里的主色调,连片的平原林地间或被红色、橙色和黄色的彩叶树点缀得五彩斑斓。作为首都西南部重要的发展新区与生态屏障,近年来为了打造适合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房山区开展了退低端、拆违建、治河道、建公园等工作。如今的房山,一改过去“脏乱差”的城区风貌,行走在房山城区内仿佛置身于巨大的绿色公园内,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绿色”在生活中的作用提升,房山区正走在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的路上。
全区目前已建成35个公园
“城在林中,人在绿中”,这是房山区一直坚持并打造的区域绿色目标,北青报记者从房山区了解到,到2020年房山区力争实现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60.5%,森林覆盖率达到32%。确保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25%。到那时,房山将成为被公园包围的城市,构建一幅“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宜居画面。目前,房山区已经形成了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长阳万亩滨河森林公园、青龙湖森林公园、大石河红领巾公园等一批公园,全区公园总数已经达到35个,总面积达817万平方米。
为了实现这一城区目标,房山提出打造西部屏障水源涵养区、中部森林湿地绿化美化带、东部城市景观生态休闲区三个区域。“十三五”期间还以“北京房山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和“琉璃河湿地公园”两个项目为重点,保证项目工程的整体成果。
整治河道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建设公园、湿地等生态工程提高绿化水平的同时,房山区还计划完成455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任务,建设总长394.45公里的山水绿道体系。为了防范大暴雨过后洪水涝灾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全区结合全市中小河道治理计划,依次开展实施了一至四阶段中小河道治理工程,共历时4年,涉及18个河段、15条河道,共计196.03公里。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房山区一至四阶段中小河道治理工程将全面完成,通过截污治污、两岸拆违、河道疏浚、种植绿化等措施,河道面貌修葺一新,全区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升,河道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平原造林工程实现就业绿化双丰收
2012年3月,房山区平原地区造林工程建设正式启动。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五年来房山区共完成平原造林15.2万亩,通过平原造林工程,使全区林木绿化率提高了4.1个百分点,达到60.93%。同时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9000余人。
另外,房山平原造林惠及到房山城区内,全区新增城市绿地3860公顷。因此,平原造林与“公园围绕绿色房山”形成了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被誉为“京西南大型生态屏障”的青龙湖森林公园一期、二期工程就是平原造林工程的成功案例。
2014年青龙湖公园(一期)工程建设面积7250亩;2016年起青龙湖森林公园(二期)工程,建设面积7051.5亩,两期共涉及17个行政村。建成后的青龙湖公园集观光、游玩、健身、休闲于一身,市民可以尽赏自然之美、尽享生活之乐,带动经济和旅游服务业的同时,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
文/本报记者 雷若彤
讲述
“园林老孙”坚守三十年为青龙湖植绿
在北京房山区园林绿化系统,提起老孙,无人不知。年近六旬的孙士进是青龙湖镇林业站站长,在这个岗位上他已经工作了近30年。作为林业人,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把全镇的荒山秃岭都染成绿色。
2014年,房山区政府及镇党委决定将青龙湖打造成森林公园,作为平原造林工程的重头戏,老孙深知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工程,自接下任务起,他就带着队伍紧锣密鼓地干了起来。划地块、流转土地、统计种植面积、调运树苗,每道程序他都亲力亲为。老孙回忆道,以前这里是一望无际的荒山,散落着一些坟茔。每年的春、秋、冬季,青龙湖一带漫天尘土,几万亩的地界上看不见人。
由于青龙湖镇第一次建设大规模公园,工程建设中遇到很多困难。前期的土地流转、坟墓集中安置、水利配套等都少不了老孙的身影,他成立了一个“民间小组”,工作人员负责讲政策、村里老人讲风气,很快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一个清明节就迁坟3000多座。
从2012年开始,老孙几乎每天都要上山,每次上山要走大约六个小时、将近20公里。到了种植期,老孙更是吃喝在地里,北京春天风沙大,时不常的就是一口馒头就着风沙吃进肚子里。一层黄土蒙着头发,永远灰头土脸的模样,可他自己却打趣说:“这是天然染发剂。”
五年过去了,60万株树木已成林、成片,走进青龙湖森林公园,满山郁郁葱葱的树木就映入眼帘,循着步道到达山顶,一潭幽静的湖水铺展开来,阳光轻洒湖面,景色静美壮阔。
青龙湖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青龙湖公园二期工程已全面启动,其中所属绿化工程和基础设施工程已完成总量的60%,栽植树木21万余株;所属配套设施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50%。2018年上半年完成全部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到那时,老孙也到了退休年龄,“退了休我还要留在这里,就做一名护林员,一直守着这片绿”,老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