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
青年小提琴家柳鸣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迎来20岁生日之际,昨天上午,一场前所未有、长达10个小时的“交响马拉松”在保利剧院的舞台上“鸣枪开跑”。从10时到22时,9支本土乐团先后“接棒”登场,不间断地演奏了28部中外经典作品。昨天演出最大的亮点,则莫过于在最后登场的节日管弦乐团。虽然前天才正式宣告成立,这支由各团的首席、副首席组成的乐团却是当之无愧的劲旅。在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的指挥下,节日管弦乐团带来了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和弗朗茨·雷哈尔的《金银圆舞曲》,为这场盛大的“马拉松”圆满收官。
不容小觑的年轻力量
昨天上午8时左右,保利剧院门前的东四十条地铁站便陆续走出了许多背着琴盒的身影。此时剧场后台中,不少换上了典雅的黑色西装或礼服的乐手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调整着自己的乐器——他们正是要在10时登台的昆明聂耳交响乐团。早在今年8月份北京国际音乐节召开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9支受邀参加交响马拉松的乐团就通过抽签决定了出场顺序。首次亮相音乐节的昆交名副其实的“手气壮”,上来便抽中了写着“1”的签子,而为马拉松“鸣枪”的重任自然就落到这支年轻乐团的身上。
2010年3月,在原昆明交响乐团与云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的基础上,整合后的昆明聂耳交响乐团成立了。值得一提的是,昆交的乐手全部来自云南省当地。这片“彩云之南”的灵秀土地养育着二十多个民族,诞生于此的昆交因此总是带着浓厚而热烈的民族风情。此次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昆交也拿出了最具诚意的作品。在王西麟的《火把节》将剧场的气氛烧得暖融融之后,昆交带来了由作曲家邹野改编的《阿诗玛组曲》,这部作品也是昆交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委约之作。指挥台上,昆交的首位艺术总监黄屹“浑身是戏”,受到“阿诗玛”旋律感染的他脚步灵活,手上动作起伏有力,整个人也不停地随着节奏摇晃,仿佛下一刻就要开心地跳起舞来。但饶是如此,40多分钟的曲目结束,回到后台的黄屹也出了不少汗。入秋的北京天气寒冷,黄屹还是忍不住把外套脱了下来,站在上台口处仔细聆听接下来登场的中国爱乐乐团的演奏。初登音乐节就在马拉松上首个亮相,比起压力,黄屹和昆交感到的“更多是荣幸和激动”。“昆交来自边陲,音乐节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黄屹说,“大家今天能有这样的表现,我觉得非常开心。”
长着一张圆圆的娃娃脸的黄屹有着大家肉眼可见的年轻。黄屹是80后,今年31岁,去年开始担任昆交的艺术总监。黄屹其实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老熟人了,许多乐迷应该都还记得,在2012年的第十五届音乐节上,黄屹曾经成功执棒中国爱乐乐团演出歌剧《原野》。2013年,他作为指挥家古斯塔夫·库恩的助理指挥,参与了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的中国首演。对于音乐节这方给予了自己一片天地的舞台,黄屹的言语间满是感激。“我非常感谢音乐节能给我们年轻人展示的机会,把交响乐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听到,也是我们这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之所以选择远在西南的昆交,黄屹有着自己的理由。“第一次接触这个团之后,我被大家真心想把乐团做好的诚意感动了。”12日乐团飞抵北京,下了飞机后,大家却都没了踪影。难得大老远来次北京,黄屹以为乐手们都出去玩了,却在刷朋友圈时发现原来大家马不停蹄地赶去和北京的各位演奏家前辈“约课”了。“他们去上课这件事儿我真没想到,你能感觉到他们是想抓紧每一分每一秒。”黄屹说,“永无止境地在学习,是昆交让我觉得非常自豪的一点。”而不管在台前幕后,对于各位前辈,黄屹也始终保持着学习和尊敬的态度。在昨天昆交的演出后,黄屹把自己手中的鲜花献给了第二小提琴声部的一位女演奏家。“结束音乐节后她就要退休了,今天应该是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场音乐会。她为自己的事业贡献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希望这束花能够把我的祝福送给她。”
爱哭的小提琴家
经过了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的演奏后,马拉松的上半程即将收尾,而在这时,演出意外地迎来了一个小高潮。今年,为了鼓励更多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国际音乐节设立了“青年音乐家奖——雀巢杯”。在昨天的交响马拉松上,这个奖项公开了首位获奖者——青年小提琴家柳鸣。上台领奖时,身穿一袭宝蓝色长裙的柳鸣说着说着便激动地哭了起来。“对不起,我真的太爱哭了。”这个率真坦诚的姑娘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着感谢的致辞,观众们用善意的掌声来鼓励她,站在她身边的余隆也忍不住笑着出言安慰。短暂的休息后,柳鸣再度上台,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了《梁祝》和马克思·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此时的柳鸣完全没有了刚才哭成泪人儿的孩子模样,她全情投入,技巧娴熟,尤其在演奏《梁祝》时,柳鸣的诠释带着女孩特有的敏感和细腻。而《梁祝》作为一支诞生在上海的乐曲,在上交的演绎下,也充满了另外一种别样的婉转风情。
在后台的化妆间等待谢幕的柳鸣时,记者看到这个女孩的琴盒上贴满了可爱的贴纸,挂着好几个毛茸茸的小动物挂饰,显而易见,琴盒的主人还是个年纪不大的孩子,生活中的她有着和其他女孩一样的爱好。结束了演出后,柳鸣终于卸下了包袱,“我能瘫倒在沙发上吗?”柳鸣长出了一口气问道,“里程碑式的一天结束了。”柳鸣的心情也渐渐平静下来。说起刚才在台上的表现,柳鸣有些不好意思:“我就是特别爱哭,尤其在舞台上,听到有人念自己的名字,想想自己这些年的努力,就觉得情绪特别复杂。”
柳鸣出生于1995年,现在仍然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在校生。从5岁起,柳鸣就开始跟随自己的妈妈学习小提琴,12岁那年来到上海求学。“那个时候小嘛,我每天都对着琴房的窗户哭。”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柳鸣说自己爱哭的性格大概就是在那会儿养成的。去年,柳鸣获得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第六名,是唯一进入决赛的中国选手。虽然实力不俗,柳鸣在上个学期接到余隆的邀请后仍然十分紧张,演出前一晚更是几乎没怎么合眼,看到大家喜欢自己的演奏,柳鸣终于放下心来。“《梁祝》是我一直想和上交合作的作品。布鲁赫的那首曲子我在今年上交的新年音乐会上和梵志登合作过,还选择这首作品,也是想让大家听到我的进步和努力。”
节日管弦乐团
老友重聚
昨天17时,“马拉松”的下半程在广州交响乐团的潘德列茨基《中国歌曲集》中准时拉开帷幕。杭州爱乐乐团、深圳交响乐团、青岛交响乐团随后登台。21时左右,备受期待的“节日管弦乐团”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前天,9支乐团的首席和副首席通过抽签决定是否列席节日管弦乐团。大提琴家王健昨晚临时起意,加入乐团和大家一起演奏,谦虚的他坐在最后一排,听到台下观众的呐喊时,十分儒雅地向大家挥手致意。尽管刚成立一天,这支乐团却几乎会集了国内交响乐演奏家的顶尖力量。在余隆的指挥下,节日管弦乐团奏响了《1812序曲》和《金银圆舞曲》,充满力量和质感的乐声赢得了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热烈欢呼。
在青交还演奏时,等候了一天的节日管弦乐团的各位乐手早早就来到了候场区。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是多年没见的老朋友、老同学,大家聚在一起开心地合影留念。今年25岁的杭州爱乐助理首席肖航辰在和大家打过招呼后,坐下来调整自己的小提琴,戴着黑框眼镜的她文气而安静。在这次的节日管弦乐团中,她担任的是第一小提琴,而节日管弦乐团公推的总首席——中国爱乐乐团首席陈允,正是当年肖航辰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的老师。“我有两三年没见过陈老师了。”肖航辰很开心,“我特别高兴老师还记得我。我还有好几个同学都在其他乐团,很久没见过了,这次马拉松让大家重新聚在一起,非常有意义。”
从美国留学后,肖航辰选择回国,并在去年加入了杭爱,而之所以选择回到国内,肖航辰坦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美国的交响乐在走下坡路。“音乐厅里几乎都是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来听交响乐的年轻人很少,但我们国内不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交响乐,还有像马拉松这种形式,都是我之前没有见过的。”
其实早在1987年,北京音乐厅就曾经聚集过各团好手,成立过一支临时组建的管弦乐团,陈允当年就是这支乐团的。1995年,全国乐团的首席、副首席也曾集聚一堂,“那个时候,我们不自量力地把这个乐团叫作‘中国爱乐乐团’。”担任此次节日管弦乐团组建工作的中国爱乐团长李南说,“现在我们终于有了这个条件,这是一种沿革,也是中国交响乐发展的见证。”而这支新组建的“节日管弦乐团”未来也将持续出现在音乐节舞台上,虽然人员未必固定,但它作为一支特殊艺术团体的功能将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