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的核心区
东城区委书记 张家明
东城区聚焦“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强化“精治、共治、法治”理念,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为中心,制定“百街千巷”工作计划,基本实现了“一个目标、两个凸显、两个创新、两个改革”的工作思路。
一是以打造“花园东城”、提升群众获得感为目标。全面打响疏解整治促提升“攻坚战”。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开墙打洞、违法建设等城市痼疾顽症,开展“十大专项行动”。目前,今年652条任务街巷中,227条街巷进入施工阶段,104条达到“十无”标准。突出留白增绿、见缝插绿、拆违添绿、能绿则绿。坚持“口袋公园”建设与“大尺度绿化”相结合。建设小微绿地,推进成片绿化,推进屋顶绿化,通过“树植连通”增绿添绿,取代王府井、南北河沿大街等两侧栏杆,为市民增添更多休憩穿行的步道。
二是重塑街区生态,实现“两个凸显”。发扬“工匠精神”,凸显古都风韵。恢复原有规划和历史原貌,树立“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结果”理念,本着“修旧如故”原则,全力重塑街区生态。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凸显服务便民。加快补齐便民服务短板,年内新增或规范便民网点不少于100处、便民综合体15处。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建成养老驿站19家,年内再建15家。着力解决停车难题。按照“便捷小型化连锁化”思路,通过新建、共享、盘活三种途径,解决文保区停车难题,力争胡同内不停车,使胡同回归安宁状态。
三是转变城市管理理念、方式,实现“两个创新”。创新城市管理理念,以党建为引领,实现共治共享。发挥党组织“主心骨”作用。在街巷整治一线建立“临时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走好群众路线,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发挥社会专业力量作用。年底前实现平房区物业全覆盖,并逐步向老旧小区延伸。发挥商会“润滑剂”作用,发挥居民自治作用。创新城市管理方式,以规划设计为引领,实现由末端执法向源头治理转变。发挥规划在城市管理中的引领作用,去年以来,编制了重点街区管控导则和环境提升“十要素”等专项导则共13项,从外立面色彩到景观照明等,都有详细具体规定,强化了“硬约束”。
四是推进“两个改革”,构建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启动城管体制改革,变“三驾马车”为“三位一体”,推动城管执法下沉街道。推进街道体制改革,强化街道管理服务职能,使街道工作重心转移到公共服务管理、保平安等社会治理上来。
对城市家具全面推进二维码管理
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党组副书记 吴亚梅
市城市管理委确立了“六精六细”的工作理念,坚持“表里兼顾、内外兼修”,紧紧抓住背街小巷、垃圾分类、架空线入地等重点领域,强化整治提升,完善长效机制。
一、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核心区的整治任务共2435条,截至9月11日,已开工1470条,达到“十无”标准的有118条。共设置“街巷长”2432名,做到了全覆盖。
编制完成了设计管理导则。会同市规划国土委编制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从色彩、气质、风格、肌理等方面,对背街小巷建筑界面、城市家具等十大类36项元素进行规范。
制定了验收办法。采取综合验收与专项验收相结合,街道申报、区级自查、市级验收、媒体公示、社会监督的方式,各区申报一批,市里组织验收一批,向社会公示一批、挂牌一批。
制定了长效管理指导意见。组织制定了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提出了“十有”标准。认真落实“日巡、周查、月评、季点名”制度,聘请第三方公司每日抽查10条,每周暗查,每月督导检查,每季度点评通报,检查结果纳入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工作考核内容。
推进架空线入地和规范梳理。今年要完成核心区主次干道电力架空线入地65公里,目前已完工8公里。截至9月15日,已开工200条,完成管道建设40条。
二、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工作
今年,将在134家中央在京单位、27家驻京部队、123家市级机关,以及3所高校、3家国有企业、3所医院,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坚持资源回收、干湿分开的基本技术路线,将再生资源和厨余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作为垃圾分类的重点任务,组织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年底前,每个区至少建成1个示范街道、其他街道至少建成1个示范社区。
三、开展环卫保洁和洒水压尘工作
4月1日以来,全天强化机械洗地作业,全市一、二级清扫保洁道路(主次干道)达到每天冲洗2次以上。严格落实空气重污染预案,增加洒水清洗压尘频次,月抽查道路90条,尘土残存量均值同比下降5%。
四、开展市容景观治理工作
建立了市级违规户外广告及牌匾标识治理台账,组织编制户外广告及牌匾标识控规、详规,大力整治违规广告牌匾。今年以来,共上账市级违规户外广告牌匾1687块,已拆除1458块,完成86.4%。
着力解决有路无灯、有灯不亮问题。各区正在开展摸底调查,建立任务台账,分析问题原因,编制治理工作方案,力争用三年时间彻底解决。
城市家具全面推进二维码管理。建立“互联网+设施管理”新模式,开展城市公共空间设施二维码管理,有效解决设施底数难统计、权属难核实、问题难发现、违规难认定的“四难”问题。年底前,全市计划在351条大街的3万余件设施实现二维码管理。
深化完善城市总规 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市规划国土委主任 魏成林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我委一直强调立足提高治理能力抓好城市规划建设。
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将总体规划草案成果进行公示、召开系列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按照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要求修改完善,进一步征求了40个相关单位的意见并修改完善,按程序上报中央审查。组织编制实施总体规划的行动计划,将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落实。从突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严格守住三条红线、促进均衡发展、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等七大方面,初步提出到2020年实施总体规划的任务清单。
二、加强城市设计,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启动《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编制工作,搭建多形式全过程公众参与平台,引导全社会对街道建设和管理的关注和价值导向,为今后街道的共管共治奠定基础。初步制定了《北京市城市设计试点工作方案》,开展北京城市基调和多样性研究工作。
三、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化老城传统风貌。编制“北京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与审查工作手册”。开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历程整理与归纳,开展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控制导则编制相关工作,提升老城空间品质,强化老城保护。落实建设部《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要求,初步制定了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的工作方案。
四、推进城乡规划标准化建设,提升城乡规划信息化水平。围绕提升审批效能这个中心,从需求出发,做好基础性技术支撑服务,如编印《北京市现行城乡规划、建设工程勘测设计和国土管理地方标准目录及使用手册》等。突出问题和需求导向,狠抓重点标准及标准设计的编制及发布,今年推进了涉及规划、建筑、市政基础设施、轨道交通等多个专业共50余项标准和标准设计的制定工作;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保证城市安全,组织编制《城市道路与管线地下病害探测及评价技术规范》;围绕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组织编制《海绵城市规划编制与评估标准》;围绕提升城市宜居品质,编制《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南》,等等。
五、以破解城市发展难题为导向,开展专题研究。以落实城市功能定位为核心,围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三城一区”规划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改善民生等方面,积极开展专题规划调研,为下一步实施好城市总体规划打下扎实基础。积极开展“两线三区”分区细化和配套管理办法的研究制定工作,开展“两图合一”技术规范研究和各区校核工作,开展北京城市色彩规划、第五立面及景观眺望系统规划研究,推进城市体检和评估的技术规程研究,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等等。目前,正在组织开展《北京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问题研究》。
把核心区打造成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示范区
市园林绿化局局长 邓乃平
今年以来,全市园林绿化行业紧紧围绕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重点任务,按照“两贯彻一落实”的要求,狠抓城市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园林绿化发展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精品绿地。严把方案设计关,将景观生态学、城市森林、海绵城市等先进理念落实到方案设计中,突出生态系统完整性、连通性,注重集雨节水型绿地建设。严把建设质量关,突出乡土乔木种植,多栽树、多栽成片的树、多栽乡土树已成为共识。
二是坚持试点示范带动,提升园林绿化水平。在核心区已建设公园绿地14.3公顷,“微公园”20余处,小微绿地75处,东、西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8.5%和92.74%;重点建设了东城区三里河绿地、大通森林休闲绿地;西城区菜市口城市森林绿地、京韵园微公园等一批精品绿地。
三是坚持以行业标准为指导,强化规范建绿。针对背街小巷这种特殊空间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管理,制定下发了《背街小巷绿化美化规划建设技术指导书》、《背街小巷绿地养护管理指导意见》等专项技术文件,为推进全市背街小巷绿化美化规范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是坚持以完善制度为目标,实施精细管绿。建立了市、区、街(乡)、社区四级管理体系,确保每块绿地不失管、不失控。建立了数字化动态管理系统,对公园绿地、小区绿地、道路绿地等城市绿地进行分级分类,细化管理标准。实施园林绿化资源动态监管。采取聘请第三方巡查、群众监督、媒体反馈方式,及时跟踪绿地管理中的问题,做到迅速响应,及时处置。
下一步,我们将以核心区为重点,统筹推进,把核心区打造成为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的示范区。
一是紧抓机遇,坚定不移地扩大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按照城市新编总体规划,坚持疏解与绿化提升同步推进,主动谋划一批扩大生态空间的建设项目,制定扩大绿色空间3-5年实施方案,继续推进公园绿地、道路绿化、背街小巷、屋顶绿化建设,优化提升首都功能,使核心区生态环境取得新改善。
二是狠抓管理,全面提升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工作精心、过程精致、质量精品的思路,狠抓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养护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在规划方面严格做好方案审查;在建设方面强化质量控制,抓好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在绿地资源管理养护方面,强化分级分类管理、细化检查标准、完善考核细则,不断提升全市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是抓机制创新,保障园林绿化建设有序推进。进一步完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管理标准规范,体现先进理念;落实好与发展改革、规划国土等部门联动机制,及时研究出台推动“留白增绿”、扩大绿色空间的政策措施;健全完善市区联动的常态化检查机制,不断提升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推进城市管理粒度频度维度精细化
西城区委书记 卢映川
今年以来,西城区以抓好背街小巷整治为抓手,大力探索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一是聚焦背街小巷整治,积极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制订开展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治理胡同停车、架空线凌乱、院内违建等痼疾顽症,建立“街巷长”制,全区已实现“十有十无”街巷80条。
二是实施街区整理,精心打理城市。出台《街区整理实施方案》,制订城市设计导则,扎实推进街区功能优化配置、业态转型升级、空间优化整理、风貌特色塑造、秩序长效管控和街区精神培育。大力推进“三金海”和谐宜居示范区建设,精心实施老城复兴,北京坊等特色片区实现整体亮相。
三是推进管理粒度、频度、维度精细化,促进治理方式创新。积极推进管理粒度精细化,全面推行国家级城市环境分类分级管理,做实城市管理网格。统筹建立区、街城市治理综合数据库,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手段,提高城市“智慧运行”水平。积极推进管理频度精细化,推行公共服务事项“一口受理”、“全区通办”,不断优化为民服务和营商环境。积极推进管理维度精细化,强化“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意识,健全街巷自治理事会,建立向市民报告工作制度,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创新体制机制,成立西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将城管执法力量及人、财、物事项下沉到街道。
四是加强服务配套,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持续优化生活性服务业网点布局,分街区发布生活设施服务网点地图,力争年内实现居住区高品质生活服务网点一刻钟可达。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3%,新建养老驿站22家,开辟特色阅读空间23家,建成街区博物馆27家,实体书店达531家。
五是强化党建引领,助力城市治理。坚持城市治理重心在哪里,党建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坚持把支部建在城市治理一线,组建411个街巷治理临时党支部,党员干部担起政策宣传员、矛盾劝解员、信息报道员、整治效果监督员、政治工作战斗员“五大员”职责,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下一步,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注重深化街巷长制。深入梳理街巷长工作手册、管理制度等,完善与理事会、志愿者、管理部门的协调衔接机制,加强街巷长专业能力素质培训,更好地发挥街巷长作用。
二是注重实施方案精细化。推动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和街区整理向纵深推进,加强规划引导,落实好城市设计导则,统筹好业态功能、风貌特色、配套设施、管理机制等,细化单元实施。
三是注重服务配套跟进衔接。坚持把整治工作与跟进配套结合起来,把优化网点布局与精准把握需求结合起来。
四是注重文化培育与提升。推进历史风貌恢复、街区精神培育,坚决管住“过度商业化”,留住原住民,让老城有故事。
把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文明创建活动
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滕盛萍
文明创建工作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同向、同步,互为促进。今年以来,首都文明办坚持问题导向,以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为契机,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落细、落小、落实,融入城市治理和文化建设。
第一,紧紧抓住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这个“牛鼻子”。文明办协同市城管委制定了整治提升和“十无一创建”两个方案考评细则。通过文明街巷、文明商户、文明家庭三大创建活动,动员广大市民参与街巷治理。建立“日巡、周查、月评、季点评”工作机制,协同有关单位做到定期督察、定期分析、定期通报,建立工作台账,加强进度动态管理。在市委宣传部统筹下,主动配合各级媒体,做好背街小巷舆论报道工作。通过微信、微博、致市民的信,组织居民、群众开展不文明现象“大家拍”、不文明行为“大劝导”、文明家园“大家建”等主题活动。
第二,围绕城市精细化管理设计推出文明引导行动。在城市治理中加大文明礼让文化建设的力度。一是礼让斑马线。制定出台9项20条长效措施,着力抓好46个礼让斑马线示范路口的文明创建,年底前拓展到105个,覆盖16区。二是空调调高一度。面对今年有史以来的高温,为缓解用电紧张,向全体市民发出空调调高一度的倡议,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率先示范,市民群众踊跃支持。三是共享单车文明引导。针对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占用盲道等现象,协同市网信办利用互联网平台,联合发布“绿色出行 共享文明”倡议书,督促相关企业整改不文明现象。
第三,把文明创建、文明养成融入首都文化建设。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总体框架,近期重点抓了三件事:一是加强城市环境布置。“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环境布置工作,共设置宣传展架3500块。利用户外施工围挡、机场和客运站视屏、交通枢纽LED大屏等,持续滚动刊播公益广告。二是弘扬志愿服务文化。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城市名片的作用,聚焦城市治理和百姓民生,深化“公共文明引导”和“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等志愿服务品牌,开展好邻里守望、治安巡查、垃圾分类、节水护水、防治大气污染等志愿活动。三是建设乡情村史陈列室。已在13个涉农区建成陈列室237个、农村精神文明电子宣传视屏586块。
下一步,我们将把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文明城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各类创建活动中,进一步深化背街小巷等基层基础创建,进一步推进“礼让斑马线”常态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日常化,引导广大市民增进法治意识、城市管理意识、讲文明树新风意识,倡导市民携手参与城市共治共管,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首都篇章贡献力量。
交通管理要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市交通委主任 周正宇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委正在会同市公安交管局开展交通精细化管理的课题研究,经过初步研究,我们认为,交通精细化管理应该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政府、企业、社会、市民等各类主体,需要组织其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形成“企业参与竞争、政府引导监督、公众提出意见和参与服务”的高效交通管理新模式,从而实现政府管理高效率、企业经营高标准、设施建养高质量、运输服务高品质、城市运转更通畅、市民出行更便捷。同时,交通精细化管理还应该是一个精益求精、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贯穿规划设计、建设养护、组织管理、宣传执法、运营服务等全系统,需要从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科技支撑、政策引导、标准建设、社会参与等多角度、多方面给予改进和保障。
下一步,我们一方面将抓紧组织开展交通精细化管理的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交通精细化管理的概念、理念、要素、标准,并设置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标准建设、科技支撑、社会参与、行业管理、重大活动保障等11个分项,全面排查、系统研究交通各领域精细化管理的问题和症结,提出改进措施。另一方面在管理工作中,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思路向系统化转变。城市交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交通与经济社会的适应性,也涉及交通系统内部基础设施、运输工具、运营管理等诸多子系统间的协调配合关系。交通精细化管理应从满足客货运输需求着手,全面提高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及主要控制点的匹配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强化整体服务功能。
二是理念向人本化转变。交通发展的核心理念应由注重硬件设施规模扩张的“以物为本”向注重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的“以人为本”的精细化方向转变。要逐步将心理学、行为学等理论方法应用到交通规划、建设、运营、服务中,打造更加符合出行者需求的交通设施,并在运营组织和服务中充分考虑出行者意愿和心理。
三是手段向信息化转变。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平台推动管理的程序化、数据化、标准化,提升交通管理的精细化。将信息化科技成果广泛应用到交通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解决内部信息化控制水平低、整体操作应用能力低、信息共享程度低的“三低”问题。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工作,以更加准确、实时、个性化、易获取的交通信息,服务交通出行和交通管理。
四是方法向标准化转变。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法规、标准,努力使每项工作都有确凿的依据,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实现对规划、建设、运营的全过程管理,真正实现交通各项工作的精、准、细、严。把精细化管理工作延伸到每个工作细节,层层明确责任,明确重点,狠抓落实,实行对工作效能的细化考核,以实现对工作结果的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