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平板电脑、网络电视、可移动设备、物联网,社交网络、移动APP 等各类创新,为银行创新服务方式和流程,整合传统服务资源,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新的工具和依托。调查报告显示,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态度有三种:第一种是观望;第二种是收购金融科技公司进入新技术领域;第三种是进行内部复制金融科技公司路径。金融科技将改变银行传统的竞争格局,倒逼银行优化运行质态和重塑服务模式,“智能银行”“跨界银行”成为国际上众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上许多商业银行开始了战略转型。伴随着持续快速变化的市场、不断升级的监管要求、层出不穷的新兴金融业态,银行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走到了改革转型的“十字路口”。笔者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围绕主业积极探索“三轻八化”的转型路径和“三抢三抓三促”的转型方法,积极寻求经营战略和业务结构调整,促进业务增长和资本积累良性循环,实现银行发展新的蜕变。
转型动力: 市场机制创新带来变革的力量
(一)客户需求变化倒逼银行转型。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企业经营模式和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公司客户和个人金融消费者共同的梦想,就是能随时随地享受金融服务。一方面,公司客户直接融资快速发展,要求银行提供更加符合行业特性的综合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个人客户理财需求强烈,对传统存款业务造成很大冲击。银行服务方式的变迁,要从传统、单一的,以有形网点、人工操作为主的服务模式向主要以电子化为载体的无形网点服务、自助服务及多元化交易渠道转变。客户金融需求的充分满足与非金融需求的觉醒,驱动着银行变革转型。
(二)盈利水平下滑倒逼银行转型。利率市场化让商业银行的固定利差被打破,净息差持续收窄,银行收入结构在竞争中趋于多元化。随着信用风险暴露和盈利能力下降,银行边际资本效率面临下滑压力,支撑单位利润所需的资本增加。非金融部门杠杆率高企,银行不良率承压。非金融公司整体经营水平下降,尤其是制造业盈利水平和房地产等传统优质资产质量下滑,市场主体高杠杆率和高负债率潜藏系统性风险。近期,国际大型银行和中资银行受到监管处罚的事件频发,也对银行利润和声誉产生严重影响。
(三)监管政策趋紧倒逼银行转型。2016年以来,央行通过建立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对金融机构进行框架性监管评价。最近,银监会“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系列专项整治,要求回归经营本质,加强银行业风险防控、推动金融去杠杆。在监管趋严大背景下,监管套利空间进一步缩小,依法经营“红线”更加清晰,监管问责力度进一步加大,违规成本也将不断增加。银行不能再寄希望于通过“打擦边球”“走模糊地带”等方式获利,而是要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金融产品创新,调整盈利模式。
(四)金融科技驱动倒逼银行转型。手机、平板电脑、网络电视、可移动设备、物联网,社交网络、移动APP 等各类创新,为银行创新服务方式和流程,整合传统服务资源,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新的工具和依托。《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显示,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态度有三种:第一种是观望;第二种是收购金融科技公司进入新技术领域;第三种是进行内部复制金融科技公司路径。金融科技将改变银行传统的竞争格局,倒逼银行优化运行质态和重塑服务模式,“智能银行”“跨界银行”成为国际上众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
转型路径: 用“三轻八化”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一)“轻资本”。就是要不断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积极发展中间业务、零售业务以及“三农”、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减少资本消耗,拓展发展空间。关键是要建立健全资本治理、资本约束、资本配置、资本补充、资本监督五项机制,实现资本、风险和收益的有机平衡。
(二)“轻资产”。就是要由过去重资产经营,逐渐向轻资产经营转型,减少对存贷款的过度依赖,发展多种盈利方式。从信贷经营逐步变成信用管理,同时,提供诸如财富管理、私人银行、投资银行等更多样的金融服务,延伸更广泛的业务线,构建息差和非利息收入并举的稳定收入结构。
(三)“轻成本”。就是要树立“成本为王”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拓展高忠诚度、有粘性的结算性价值客户,进而最大程度获取低成本资金;致力于整合流程和业务,确保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业务决策流程最短、最有效,业务操作的流程最优,占据运营成本管控的优势。
(四)银行中介化。通过持续创新和转型,银行逐步从传统的“资金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型,即从以支付结算和资金融通功能为主的纯粹“资金中介”,转型为提供支付、信贷、投行、咨询、风控等多种金融服务的综合“服务中介”。同时,银行信息中介职能将逐步得到强化,在极端情况下,业务完全在互联网平台进行,银行为借贷双方提供信息服务和融资交易撮合服务,无需再用资本来充当风险缓冲。
(五)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为企业和证券公司提供证券化资产,并对资产进行评估和运营设计。具体而言,包括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出口企业应收账款(硬通货类)证券化、社会福利基金托管、社保基金托管、企业年金托管等。
(六)投贷联动化。2016年4月,银监会、科技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支持银行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允许10家试点银行设立投资公司,投资科创企业,为客户提供“信贷+股权投资”的综合金融服务。随着混业经营的逐步推进和监管体制的相应调整,投贷联动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七)交易银行化。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企业经营面临着财资管理、供应链管理、商业转型等新的挑战和需求,发展交易银行逐渐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交易银行主要服务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需求,涵盖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贸易融资、资产托管等。
(八)业务基金化。伴随着财政存款基金化,开拓与政府性基金的业务合作、探索创新型合作模式,保持在财政领域的领先优势,已成为银行机构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股市、债市都缺乏靓眼行情,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日渐清晰,“基金化”转型也初露苗头。
(九)融资直接化。银行提高中介服务质量,以信息和人力资本打造核心竞争力,在金融功能要求和金融政策框架下合理开发直接融资产品。通过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多元化市场业务,银行成为直接融资体系和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十)客户撮合化。银行围绕托管产品和渠道资源,大力拓展撮合类托管市场,提升撮合类托管融资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撮合交易方式,帮助企业实现交易活动的延伸和联通,满足企业客户日常交易需要和渠道搭建、平台升级、资源整合需求,从而提升企业价值。
(十一)销售网络化。积极打造智能网点,实现传统物理网点的功能升级,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大力发展手机银行客户端应用,实现基础服务类、支付体系类、生活服务类、特色服务类等产品和功能在电子渠道上线,拓展客户来源渠道;建立直销银行,整合客户资源和合作方资源,打造开放性互联网金融平台。
转型方法: 用“三抢三抓三促”凝聚发展力量
(一)三抢,即抢资产、抢项目、抢客户。针对市场上出现“钱多资产少”的“资产配置荒”局面,商业银行要抓住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机遇,抢政府项目、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以及投行、同业、“一带一路”、房贷等重点行业、重点业务;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型企业等优质资产、优质项目;抢教育、卫生、医疗、旅游、文化、电商、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抢“走出去”的客户;抢市场机遇,以客户为中心,大力推进发展优质客户。
(二)三抓,即抓渠道、抓产品、抓销售。大力推广电子银行渠道,完善营业网点服务环境,探索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线上营销方式,推动“线上线下”渠道融合,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增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同时,调整营销思路,从“盲人摸象”灌输营销转向“数据驱动”精准营销,紧抓市场调查,锁定目标客户,深挖客户价值。公司业务抓渠道,搭建营销平台,如技术类、科技类平台,抓资金流、结算流;零售业务抓源头客户。
(三)三促,即促转型、促营收、促风控。建立以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回报等指标为核心的价值贡献和绩效评价体系,促进低资本占用、高资本回报的业务健康发展。探索以投行、理财、托管、代理和结算等重点中间业务为突破口的盈利增长新引擎,调整收入结构。保持风险政策和标准高度统一,强化具体业务经营风险的专业化管理和计量,确保风险管理需求和偏好符合组织目标和构架。
(文 韩光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