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天际)昨日,昌平区公布大运河文化带和历史文化地标建设重点项目清单。作为大运河的源头,白浮泉遗址将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腾退,明年修缮后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
大运河源头风貌再现等9个项目确定
昌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昌平是全市唯一涉及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三个文化带”建设的区,同时,拥有明十三陵、居庸关等世界文化遗产和大运河白浮泉、银山塔林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昌平区分别设立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长城文化带建设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组、历史文化地标建设组以及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组6个专项工作组,并制定了《昌平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重点项目清单》和《昌平历史文化地标建设重点任务清单》,共涉及36个项目。
目前,首批9个项目已经确定,分别是大运河源头风貌再现,永安古城历史文化展示,居庸关长城历史文化展示,燕平书院和昌平文庙再现,南口老工业文化保护,佛岩寺抢救性修复,朝宗桥抢救性保护利用,重要历史文物遗迹标识,传统村落、特色文化村落和昌平州县治所村落修缮保护。
年底完成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
作为重点建设的大运河文化带,昌平区将在年底前制定完成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和五年行动计划,每年年初还将制定年度折子工程。其中,大运河的源头白浮泉遗址将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腾退,占用遗址的龙山度假村年底前整建制移交区政府;明年启动对白浮泉遗址、都龙王庙、龙泉禅寺的修缮,复建白衣庵和古戏楼,再现当年的“一泉三庙一楼”景观,并规划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
此外,白浮泉遗址附近的化庄村将进行棚户区改造。同时,建设白浮瓮山河(京密引水渠)文化景观带,整治河岸两侧环境,对沿线文物古迹进行标识;依托大运河源头、白浮瓮山河的水文化历史资源,建设水文化博物馆。
朝宗桥2019年将腾退并进行修缮
昌平历史文化地标建设方面,将移除西关环岛的李自成雕像,恢复石牌坊至大红门古神道历史风貌,再现明十三陵历史风貌;展示永安古城历史文化;传承居庸关长城历史文化和南口老工业文化;再现燕平书院和昌平文庙及十三陵水库公园风采、关沟七十二景昌平段景观。文物古迹的抢救修复与保护利用,则涵盖了朝宗桥、巩华城、银山塔林、小汤山行宫、佛岩寺、玉虚观、南口抗战遗址公园等。
具体时间上,今年启动燕平书院和昌平文庙相关史料收集,完成选址,2020年完成整体复建;永安古城历史文化展示明年初开始施工,预计明年10月完工;居庸关长城历史文化展示目前正在撰写展陈内容大纲,明年年底完成布展;佛岩寺抢救性修复将于2019年完成;位于京藏高速辅路上的朝宗桥2019年完成新桥建设后,老桥将进行腾退和修缮。
聚焦政务开放日
重要河段将全程架设监控系统
本报讯(记者 解丽)昨日下午,市水务局组织政务开放日主题活动,20余名市民走进槐房再生水厂、凉水河洋桥段以及市水务局了解再生水处理工艺和水环境治理。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为了有效防止水环境污染,包括凉水河在内的全市重要河段的重要节点都将全程架设监控系统。
昨天下午,20余名市民作为代表先是走进了槐房再生水厂。这座亚洲规模最大的全地下再生水厂,日处理能力可达60万立方米,运行后彻底缓解了城南地区的污水处理压力,改善凉水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而让市民们惊奇的是,进入再生水厂,率先看到的竟然是占地18公顷的湿地公园,龙形水系蜿蜒曲折,绿植葱葱,三个高达15米的棕色塔十分显眼。之后,市民们又来到凉水河的洋桥段,只见流水清澈、亲水步道横跨两岸,凉风习习下,不少人放着风筝。凉水河管理处副主任黎小红表示,今年汛后,凉水河将启动投资额4.5亿元的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包括河道的局部拓宽一处、桥梁改造5座、护坡的生态修复,“还有重要的一项工程就是要在凉水河全程加装监控预警信息化系统,用于对偷排污水等涉河事件的全程监控,目前正在对摄像头如何布局进行研究。”市水务局副局长潘安君也同时指出,不仅是凉水河,全市的重要河段的重要节点都将加强监控预警系统的布局,开展远程监控。
本市已开展PM1研究性监测
本报讯(记者 王斌)“今天北京的空气质量非常好!我们所在的监测点,目前PM2.5浓度为14微克/立方米,而PM1浓度仅为10微克/立方米。”昨天上午,30位市民代表走进北京环保监测中心,参观大气综合观测实验室、空气质量会商大厅。现场工作人员透露了一项最新进展——北京已经超前地开展了“PM1研究性监测”。
昨天上午,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来参加政务开放日活动的30位市民代表。在大气综合观测实验室,工作人员告诉市民代表,北京发布的各项大气污染物全部都有实时监测,并且监测中心已经超前地开展了PM1的研究性监测。“我们所在的监测点,目前PM1浓度只有10微克/立方米。”据了解,以大气中颗粒物的直径来划分,有PM10、PM2.5和PM1。数值越小,表示颗粒物的“个头”越小。PM1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甚至可以进入人体的血液。开展PM1研究性监测,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大气环境监测预警。
在监测中心展厅,市民代表陈女士看了很满意,作为北京建筑大学的环境学科老师,她拍了好几张照片,“我要把照片带回学校,上课的时候告诉学生们北京的空气质量在实实在在地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