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业大省河南来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绕不过的话题是农产品精深加工。
9月4日,新郑市薛店镇的白象食品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14条生产线加足马力生产,饧好的面从一端输入,经过压延、蒸煮、切割分排、脱水、冷却等一道道工序后,包装好的新品高档方便面从另一端输出。整个过程仅10余分钟。
“这样的生产基地,白象食品集团在全国有9家,生产线共97条,每年可生产方便面100亿包,消化优质小麦135万吨。”刚刚当选为省工商联副主席的白象食品集团董事长姚忠良说。
占据着原料优势、市场优势的河南,近几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我省农产品加工值达到了2.33万亿元,已经成为粮食转化加工第一大省,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叫响全国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每年在驻马店举行的农产品加工业洽谈会上,无论是参展企业还是参展产品,河南都是最多的。
然而,我省的农产品加工却是典型的“大而不精”。这些加工主要集中在粗加工和一般加工上,其占比高达80%,且绝大部分处于初级产品加工环节。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增值比例低、竞争力差,成为我省农产品加工行业向前发展的桎梏。
而如何破除这一桎梏,在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淘金”,很多企业也都在苦苦探索。仍以白象集团为例。1997年,它还是一家仅有一条生产线、负债累累的小型加工厂,经过20年的摸爬滚打,现已成长为一家涵盖方便面、挂面、面点、面粉、饮料等多个产品种类的全国性企业。
秘诀何在?姚忠良给出的答案是,深挖消费者需求,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推出新品。
从2002年开始,为了改变消费者对方便面营养单一的印象,白象组织研发人员着手对传统骨汤浓缩还原技术进行攻关,经过一年多数千次试验,先后研发出几十个品种上百个口味的骨汤,并在此基础推出了代表作“大骨面”。
白象食品的大骨面连续多年成为河南销售量最大的方便面单品,并获得了世界最顶尖的食品行业大奖——“全球食品工业奖”,目前国内仅有3家食品企业获此奖项。今年,白象又紧跟消费升级趋势,研发出售价8块钱一包的骨汤煮面,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火爆。
如今,白象食品集团每年投入研发的资金达到数千万元,建成了省级科研中心,引进和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工艺30多项,累计实现专利467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8项。
科技创新助推企业拉长了产业链。在做强方便面的同时,白象还围绕粮食深加工,研发出优质面粉、高端面点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提升了粮食加工能力。
要用科技的力量推动农业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姚忠良对省委政研室与河南日报联合推出“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报道很赞同。在他看来,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河南一定要在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下功夫、补短板,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助推“大粮仓”早日变成“大厨房”。□本报记者李英华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