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燕科村千亩核桃林硕果累累,果实压弯了枝头。常力元 摄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
河南林州,红旗渠的故乡。52年前,林州人民“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树起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地处太行深山区,林州山多坡广、土薄石厚、干旱贫瘠。老一辈的歌谣,唱出了曾经的心酸:“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
如何从薄田里刨“金子”?2012年,林州市开始发力 “坡地经济”。眼下,昔日山坡地成了“聚宝盆”,荒石山变身 “花果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州市委书记王军说,绿色发展的理念正在变为富民兴市的实践,滋润着林州百万市民富太行、美太行的梦想。
截至目前,林州有坡地经济林30余万亩,其中核桃林17余万亩,中药材2.5万亩,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5.1万亩,畜牧业产值超过31亿元。
荒山栽下“摇钱树”, 穷村打了“翻身仗”
初秋时节,东岗镇下燕科村的南坡上郁郁葱葱,梯田里成行的核桃树长势喜人。
“又是一个丰收年!”农民雷红军家有6亩核桃树,今年预计打1500斤,能收入一万五千多元。而就在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乱石坡地。
东岗镇超过七成土地是山地丘陵,也是典型的缺水区。过去大多荒废,个别地方被农民开发出来种粮食,收益很低。村党支部书记雷庆林回忆:“当时很多村民远走他乡外出打工。”
“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不能非从石头缝里抠食吃。”2012年,根据中央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精神,林州提出发展“坡地经济”,东岗镇顺势而为,打造核桃经济林。
初秋时节,东岗镇“椒”香四溢。崔浩伟 摄
目前,全镇核桃栽植总面积4.2万亩。东岗镇副镇长王伟算了一笔账:1亩核桃林年产核桃300斤,再加上林间种植的红薯、油用牡丹、小杂粮等作物,每亩地的产值有1万元,4.2万亩核桃园每年的产值就有4亿多元。
“现在俺村的人都把核桃树叫作 ‘摇钱树’!”雷庆林告诉记者,目前仅下燕科村就有1200多亩核桃树,再过两年就是盛果期,产量还能翻几番,起码年产量有15万斤左右。
“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林州人却说“酒香”也得勤吆喝。万宝山万亩生态核桃园、燕科万亩核桃园、东冶千亩核桃示范基地相继建成。如今,“东岗万宝山”农产品商标、“东岗核桃”等东岗特色农业品牌叫响山内外。
除了核桃,东岗花椒也是“十里飘香”,目前全镇种植超过1万亩。王伟对东岗的未来满怀信心:“下一步,我们镇将加大对休闲观光、旅游养生、苗圃培养、生态养殖等产业的扶持力度,放大农业红利,造福更多百姓。”
满山尽披“黄金甲”,“小作物”带来大收益
每到深秋,在林州中部浅山的丘陵地带,漫山遍野的菊花摇曳生金,荒山仿佛披上了“黄金甲”,也激活了百姓的致富梦。
“咱们的金丝皇菊不论斤,也不论两,而是论朵卖,一朵干花能卖5块钱。”走进河顺镇官庄村崔保丰的万盛家庭农场,他拿出一朵巴掌大的金丝皇菊放入茶壶,遇水而活,丝丝花瓣舞动着舒展开来,温热中溢出微甜的茶香。
“真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核桃树不能当年挂果,就琢磨着能不能再种点别的,好把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崔保丰四处学经验,还请来了农业专家,得出的结论是:种菊花。
资料图:金丝皇菊婀娜盛开。林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没想到,核桃还没收成,菊花种植反而成了主导产业。”如今,万盛家庭农场生产的菊茶不仅畅销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还引来了香港客商。
在万盛家庭农场辐射带动下,周边农户种植菊花500多亩,贫困户也练就了“造血”本领。
51岁的贫困户牛明喜下肢残疾,他把自家的耕地和山坡地流转给农场,每亩每年能得到500元的流转费,他还在农场当保洁,一年能挣一万多元工资,去年年底就脱贫了。
万盛家庭农场的成功,为河顺镇的发展打开了新思路。“要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得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河顺镇副镇长牛振华说,我们鼓励、支持农户连片种植,互帮互助、共同致富。
目前,河顺镇成立了41个农业专业合作社,3000亩小米种植区、2000亩油用牡丹种植区、1000亩的大豆种植区以及三条小杂粮种植带丰收在望。
“归雁”还巢创业忙,坡地成了“金疙瘩”
树高千尺不忘根。今年年初,在北京搞建筑的吕俊吉被“坡地经济”吸引,回到家乡当起农民。
在桂林镇七泉村见到他时,正跟十几位老乡唠家常,身后一株株嫩绿的板蓝根长势喜人。
老乡不明白,好不容易跳出“穷窝”,为啥再跳回来?
吕俊吉说:“一人富不算富,大伙富才算富。”他投资100多万元,办起明伟合作社,专门种植中药材。“板蓝根种植周期短、见效快,而且比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的收益高很多。”
“这才半年时间,就见了回头钱。”贫困户谭长青患有肺气肿,干不了重体力活,一年光吃药就得花去三四千元。现在他把自家的两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一年能收益几千元。还能去地里干农活,一天挣40块钱工资,每月下来收入一千多。
时下正值板蓝根大青叶收购旺季,合作社还给贫困户送“福利”:闲余时间,可以免费采摘大青叶,收益都归个人。“我们家一星期采了快400斤,这又是一笔收入。”谭长青说,腰包鼓了,说话都提气。
平新庄村丹参基地盛开成“花海”。戚艺芳 摄
桂林镇的农民尝到甜头,种植中药材渐成气候。
走进平新庄村,丹参基地成了一片蓝紫色的“花海”。天路中药材合作社负责人平海军说:“可别小看了这丹参花,它酿出的蜜富含多种氨基酸、活性酶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非常珍贵。”
今年以来,天路中药材合作社吸纳了200多户农民,有的流转了土地,有的则是入股分红。明年开春就能丰收,一亩地收入不低于4000元。平海军说: “现在已经跟上海的医药厂达成合作,销路根本不用愁,农民也更有信心了。”
转变旧的种植观念发展“坡地经济”,打破农民心理壁垒是关键。
桂林镇副镇长刘广云介绍,我们免费为群众提供农业保险,以玉米市场价格作为保护价,降低种植风险。还请来河南农大的教授当顾问,对种植、生产、日常管理等环节指导培训,及时解决农民种植中的技术问题。
经过五年的摸索,发展“坡地经济”已成为林州山区农民的共识。各乡镇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由过去单一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粮食作物,改为种植核桃、菊花、中药材、优质小杂粮等适合山岗坡地的作物。“洪河小米”“东岗核桃”等一批批土特产成了“明星品牌”。
“坡地经济”富了乡村,也绿了荒山,还催生了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农家乐”旅游。目前,林州全市“农家乐”数量已超过580家,带动就业4000多人,1.5万农村人口由此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