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证冬奥 地标建筑装扮“双奥之城”
来源:北京日报  |  2022-02-24 09:21:36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冬奥期间两次到访“冰立方”,称其为“奥运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日本花滑名将羽生结弦在首都体育馆挑战4A时表示“滑起来感觉非常轻松,非常开心,太喜欢这个场馆的冰面了”……各代表团运动员、体育界人士对于奥运场馆的点赞和认可,是对幕后建筑设计团队的“最高褒奖”。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建院)再一次出色地完成了奥运场馆的建设任务。

  1991年至今,北京建院一共参与了三次申奥和两次奥运工程的设计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双奥”国企。2014年4月至今,北京建院参与冬奥申办、场馆建设,如今又全程见证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赢得世界喝彩。北京建院设计的新建与改扩建的9个奥运场馆成为这场盛会的亮点。

  “最快的冰”国家速滑馆、“最美的冰”首都体育馆、“最雅的冰”国家游泳中心、“最燃的冰”国家体育馆、“最酷的冰”五棵松体育中心、“最热的冰”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冬奥家园”北京冬奥村、“冬奥声音”主媒体中心、“冬奥荣耀”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每一处场馆的背后都藏着建筑设计的“匠心独运”。北京建院董事长、总建筑师徐全胜表示,场馆设计理念要充分体现办奥理念,从2008北京奥运会到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中国科技有了长足发展,在这些新建和改扩建的场馆建设中,中国自主科技创新的技术支持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

  奥运场馆曾经记录历史,融入城市,它们还将见证未来。

“建”证冬奥 地标建筑装扮“双奥之城”

  冬奥建筑

  彰显中国智慧

  冬奥建筑的正式筹建始于2016年。北京建院高度重视冬奥会场馆设计任务,专门成立冬奥会项目事业部,高位统筹场馆建造工作。建筑设计师们用创新设计,让想象成为可能,在每一栋冬奥建筑中,注入了中国智慧。

  “冰丝带”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能够很好地支持运动员赛出优异成绩,也呈现出“冰丝飞舞”的悦目风景。在设计上,“冰丝带”采用的索网结构设计,不仅实现了结构形式的创新,也破解了屋顶索网结构高钒密闭索“卡脖子”技术,推动建成国内首条生产线,打破了进口索的垄断地位,中国企业自主研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2条透明的冰状丝带如同速滑运动员飞驰而过留下的痕迹,刚柔相济,静态建筑有了“动感”,“22”又是北京承办冬奥会的年份,设计师的思考与智慧跃然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冬奥开幕式的“中国浪漫”也永久的留在国家速滑馆。北京建院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冰丝带”外围24个场馆入口设计制作了有24节气徽章元素的入口标识。北京冬奥会开幕恰逢“立春”节气,到访“冰丝带”的人们在入口细节,感受到场馆设计者的匠心。

  视角西转,首都体育馆在西南与国家速滑馆对角线相望,旧与新,“最美”与“最快”,年代不同,风格不一,在设计上的用心却一以贯之。首都体育馆建成于1968年,是由北京建院设计的国内第一个室内人工冰场。北京建院与首体结缘已有54年的历史,几代设计人的智慧和汗水造就了如今的首都体育馆。

  花样滑冰是极具美感的冰上运动,为呈现最“美”的观赛体验,北京建院的设计团队创新性地在冰场顶部设计了由36个PTEE膜组成的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通过最新影像技术可以实现各类动态画面呈现,配合最新的声、光、电技术与冰场形成天地一体的视觉盛宴,充分展现“最美的冰”这一设计理念。尤其是“冰晶”渐变蓝灰色调的场地坐席,色彩清新明快,把观众也“拉”进最美风景线里。

  中国智慧不仅体现在原创性、开创性的设计中,还彰显于智慧化运营里。例如,“冰丝带”拥有一个“最强大脑”。作为场馆智能化基础数据集成平台,“最强大脑”下层连接场馆内装设的各类设施和信息化系统,上层对接场馆运营服务系统,通过收集计算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的场地湿度、温度、风速以及观众席各区域人员数量,调控座椅送风系统和除湿系统,让冰面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实现了智慧场馆“有感觉,会呼吸,有记忆,会思考”。

  据悉,考虑到赛时及未来可持续利用,在北京建院设计的9个场馆中,均进行了链接未来的5G技术以及智能化改建造,让科技充分赋能冬奥建筑。

“建”证冬奥 地标建筑装扮“双奥之城”

  绿色节约

  “喊”出低碳宣言

  2022年,世界在北京看到的是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冰雪盛会。在冬奥场馆的建设中,“绿色、节约”的低碳理念贯穿始终,这是中国绿色发展的态度,更是面向全球的低碳宣言。严格落实节能环保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展示中国风格,无论新建场馆还是场馆改造,北京建院都严格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建设,注重低碳使用。

  在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北京建成了一批世界顶级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北京将夏、冬奥运会的比赛在同一场馆中举行的规划设计将成为世界奥运史上新的亮点,创造了奥运场馆建设的新理念,也开创了场馆使用的新模式。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冰之帆)、奥林匹克公共区等,均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扩建,突出绿色低碳理念,所有改造场馆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

  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水立方举办了优雅的冰壶比赛,成为“最雅”的冰场。水立方是世界唯一的“水冰转换”“双奥场馆”,也是北京市地标建筑,其绿色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秉持“可持续”“轻建造”的核心理念,北京建院设计团队在保证水冰功能复合的基础上,实现场馆设施的整体提升和可逆转换,改造后的国家游泳中心实现“冰水双轮驱动”。改造工程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的标准设计实施并获得了评价标识;通过照明系统改造,获得了三星级绿色照明标识证书,比改造前照明节电约60%,有效地节能减排;通过设立可持续监管平台及能源管控中心,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群智能技术手段,加快推广建设可视化、智慧化的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实现运行能耗和碳排放智能化管理。

  国家体育馆(冰之帆)也是奥林匹克中心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改造过程遵循“绿色、低碳、节能、安全”的理念,空调、照明等系统均降低了能耗。北京建院设计团队更在集约利用空间上下功夫,将训练冰场上方的结构桁架层与赛时运行的功能房间相结合,将桁架间的空间充分利用。这一举措对于降低建筑能耗和节省造价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奥林匹克公共区的改造中,北京建院设计团队加强了存量资源利用,冬奥会赛时对公共区各类设施的需求总面积共约41000平方米,其中利用现有存量空间约21000平方米,其他均通过新建各类临时设施满足。据了解,在9处由北京建院承担设计的场馆中,均涉及到临时设施的搭建。这些临时设施不仅能高质量满足赛时需求,在赛后还能够快速拆除,“无痕”退出。北京建院还设计了集装箱更衣室等可循环利用的临时设施,进一步践行“节俭”理念。经设计改造的集装箱可以随时随地搬运,在赛时充当更衣室,在赛后更可利用于大型活动、移动商店等多种场景。为确保所有场馆的永久设施和临时设施顺畅运转,北京建院于2019年初成立了运行设计专班,专职承担北京赛区所有冰上场馆的运行设计工作,并一直配合保障到冬奥会结束。

  高起点谋划,便有高标准建设。在国家速滑馆、国家会议中心二期(赛时主媒体中心)、北京冬奥村等新建场馆上,北京建院对绿色节约理念的追逐更进一步,均取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冰丝带”塑造了宏伟、充满动感的内部空间,在空间效果和结构性能完美结合的同时,实现了节约用材,还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制冰能效大幅提升,这是全世界首次将这种制冰技术应用在大型公共建筑上。“冰丝带”也成为首例实现绿建三星的冰上竞赛场馆。

  从远处翘望,国家会议中心二期2376块幕墙单元体联结成面,恰似一群轻盈的飞鸟,彰显建筑与自然和谐呼应的灵动韵律,传递“尊重自然”的理念。北京建院设计团队在设计建设时,最大化利用了可再生能源。场馆安装了600平方米太阳能光热系统集热器,可满足每天17.5吨生活热水需求;空调系统在过渡季节可调新风比达70%,年节省约31%电耗。据测算,年节电量可供一辆新能源电动汽车行驶545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363圈。

  共享开放

  目及可期未来

  每一处冬奥场馆,北京建院在设计建设之初就贯彻共享开放和综合利用理念。建设之时,广泛汲取世界顶尖设计观点;建成的场馆既支持比赛,又着眼赛后。

  北京建院以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国际设计师合作。中外设计师在相互借鉴、相互助力、共同创新中,提升了建筑的认可度,其中“冰丝带”就是澳大利亚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师合作的精品。

  这些年,北京建院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北京建院走向世界,参与建设了许多境外的建筑。比如,白俄罗斯国际标准游泳馆“中国结”的单元造型,体现了中国元素,在国外参与设计、建设的建筑,自然而然地传播着中国文化,讲述着与时代一同发展的中国故事。”徐全胜说。

  回归冬奥会建筑本身,徐全胜也表示,大量场馆由夏季奥运会的体育项目功能转化而来,是绿色的体现,也是最大的共享。例如,五棵松体育中心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篮球比赛场馆,赛后成为中国篮球最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场馆,同时还是中国流行音乐的标志性场馆,篮球场地仅需6个小时就能变身为冰球场地。

  在设计上对于“赛后”的考量,也在充分践行“共享开放”理念,打造面向未来的建筑。北京冬奥村在赛时是运动员之家,赛后将作为北京市高端人才公寓永久保留。北京冬奥村的所有沿街面都面向城市开放,并为公众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其中北侧及东西向沿街设置底层架空商业,为城市退让出一片活力共享开放空间。南侧商业利用地形特点,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形成面向城市的连续商业界面,并面对奥体南区的中心城市绿地全面展开。

  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在设计上强调公共建筑面向市民的开放性,外立面如同一片片飘落的“冰菱花”飞舞聚合成冰雪纹理,建筑本身就具有能够激发市民参与冰雪运动的能量。在后冬奥时期,仍将肩负“带动冰雪运动”的使命,促进全民健身。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奥运建筑都是赛后留下的宝贵遗产。这些建筑的留存,让民众能共享奥运带来的发展成果。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借建筑为载体,潜移默化的融入北京城市发展。

  一幢幢体育建筑是北京城市蝶变跃迁的凝固“史书”,北京建院的建筑设计师们就是其幕后的“执笔人”。 文/魏昕悦

“建”证冬奥 地标建筑装扮“双奥之城”

  大事记

  2014年4月

  北京建院接受冬奥申委征调,派遣专业干部赴北京冬奥申委参加申奥工作。主要负责规划建设部冬奥会场馆规划设计和申办报告有关场馆设施的编制工作,同时配合其他部门参与申办过程中场馆调研考察。

  2014年12月

  北京建院完成申办报告中有关冰上和雪上项目场馆规划设计的全部方案图纸。

  2014年7月—2015年5月

  北京建院参加多次国际奥委会和单项联合会来京的申办考察活动并参与编制全部考察所需技术资料。

  2015年7月31日

  北京成功申办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2016年5月到10月

  北京建院成立以马国馨院士为总顾问,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合设计团队,高质量完成了国家速滑馆竞赛方案设计。

  2016年10月10日

  北京建院成立冬奥会项目事业部,统一管理所有冬奥会项目设计服务工作,实现冬奥项目的信息、外联、项目管理、宣传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2016年11月—2020年12月

  北京建院陆续参加冬奥会场馆的设计投标工作,并承担国家速滑馆等9个场馆的设计项目。

  2018年7月14日

  北京建院召开冬奥会项目设计服务誓师大会,成立冬奥会项目领导小组和专家组,举全公司之力进行冬奥场馆建设。

  2020年12月12日

  国家体育馆改建完工验收。

  2020年12月28日

  北京冬奥村完工验收。

  2020年12月31日

  首都体育馆建筑群改扩建完工验收。

  2021年6月29日

  国家速滑馆竣工验收。

  2021年9月—10月

  北京建院完成“相约北京”各场馆测试赛的运行设计并参与测试赛保障

  2021年11月15日

  国会中心二期赛时部分完工验收。

  2021年11月16日

  国家游泳中心改扩建竣工验收。

  2021年12月起

  为确保冬奥会举办期间场馆运行达到理想状态,北京建院派出40余名设计和服务人员进行赛时服务保障直至冬奥会与冬残奥会顺利结束。

编辑:赵春晓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