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正在消失的声音
来源:北京日报  |  2021-11-16 08:46:32

听!正在消失的声音

 秦思源在胡同里收集老北京的声音。 本报记者 白继开摄

  “蜜来哎葫芦冰糖儿多哎咧——”“哎——没有虫的海棠哎,多给嘞”“赛糖的柿子像喝了蜜呢”……

  史家胡同博物馆里有一处约6平方米的小展室,门楣上写着“胡同声音”。叫卖声、响器声、四季的声音……这里仿佛神奇的时光机,驻足聆听能让人秒回民国时光。

  收集这些声音的是一位长着外国人面孔、一口京腔的中英混血,名叫秦思源。“1979年,我8岁的时候,父母把我送回中国学习汉语,了解我属于中国的那一半。”秦思源说。他的姥姥是民国才女、作家凌淑华,姥爷是评论家陈西滢。父亲是英国的汉学家。4年后,秦思源回到英国上学。此后又多次回到中国。2002年,秦思源回北京定居,从事策展和艺术创作。

  2005年,时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经理的秦思源策划了一个《都市发声》的声音作品,其中一项是通过广播电台的互动节目征集听众最喜欢的北京声音,艺术家再从中挑选部分声音进行收集做成CD。

  “当时征集到很多很有意思的声音。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听众说他喜欢打枣的声音。竹竿击打在枣树枝干上、枣掉在房顶上、再从房顶滚落到脸盆里。一想到这个声音,一幅画面就会出现在我们眼前,个人的情感记忆被唤醒。”秦思源说。

  这次创作通过媒体的报道引起巨大反响,也在秦思源心里种下了声音艺术的种子。

  2013年,应史家胡同博物馆邀请,秦思源做了一个声音项目——胡同声音。什么最能代表胡同里的声音呢?其实是“老北京的声音”,吆喝、叫卖、响器、鸽哨等等,秦思源就逐个去收集那些已经和正在消失的老北京声音。

  秦思源最在意的是真实。比如,老北京的叫卖,他要找到真正靠叫卖为生的人,通过原生态叫卖理解它背后的文化意义。他找到90多岁高龄的杨德山老人,录下了一个真正走街串巷小贩发出的原汁原味的叫卖声。

  秦思源会用收集来的单个声音混合还原一个场景,像《口技》中的表演者做的那样。所以收集的声音要“干净”。比如鸽哨声,他特意到京郊农村安静的环境中录制。“这样录出来的鸽哨声放在任何年代的声音场景里都能用。”秦思源介绍。

  “胡同声音”展室收集了六七十种老北京声音,既有单个呈现,也有混合后的环境音,比如秋天,扫落叶的声音混合着由远及近的叫卖等。收集过程中,秦思源被这种勃勃生机的民间文化所感染。

  2017年,他又捡起声音项目,采集“正在消失的声音”。“尽管现在做这些还是晚了,但也不是完全来不及。”秦思源表示。

  痴迷于收集声音的秦思源有更大的梦想。2022年5月,一个由其策划、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声音艺术博物馆将在通州宋庄开馆。这里有鸽哨基地、档案馆、展馆、剧场、声音游戏空间、餐厅、艺术家开展主流项目的空间等,但它的核心是一个声音博物馆,主厅是“老北京的声音”。(北京日报 记者 于丽爽)

编辑:赵春晓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