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体育馆在做赛前准备
运动员赛前训练
昨天,为期5天的亚洲花滑公开赛在首都体育馆拉开大幕,这也标志着场馆所在地海淀区正式迎来“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记者日前从海淀区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为了保障赛事安全平稳运行,海淀区组织辖区科技创新企业,共同设计、搭建科技防疫、机器人等多个科技冬奥应用场景,用科技服务冬奥。
“双奥场馆”尽显智能范儿
本次“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中,海淀区涉及两个场馆、3项赛事,举办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短道速滑世界杯以及冰球国内测试活动。除了已经开赛的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首都体育馆还将在本月21日至24日举办短道速滑世界杯。
11月7日至10日,五棵松体育中心将举办冰球国内测试活动。竞赛馆进行了大量改造,包括房间改造、场地改造和伸缩看台系统改造以及照明、音响扩声系统、斗屏改造等。其中,将原有30×60米的冰面改为冬奥会要求的26×60米两种尺寸可转换冰场,这在国内是首例。北京冬奥会后可通过转换冰场尺寸继续举办各类冰球赛事。训练馆和竞赛馆之间设有专用地下通道,赛时运动员可通过地下通道实现快速通达。
用科技赋能冬奥
在场馆外,海淀区也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助力赛事服务保障。海淀区组织辖区科技创新企业,共同设计、搭建科技防疫、机器人等多个科技冬奥应用场景。通过科技赋能冬奥,为赛事提供运行保障,为运动员提供便捷服务。针对“涉奥人员多、信息分散、协作单元多”等情况,率先将新技术、新产品在冬奥测试赛中进行使用,助力高效、精准地落实防疫举措,减少人力投入,规划管控流程,扫清监防盲区。
海淀区围绕首都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的三场赛事,搭建起科技冬奥信息平台:在赛场内部安装光场阵列相机,实现对赛事区域的宽视野覆盖;赛场外围布设智慧感知设备,实现时空追溯,场馆、酒店入口及接驳车辆安装多验合一数字哨点,通过“防疫卡”3秒即可完成“扫码打卡”,每一次出入都将得到健康提醒;赛场入口处布设大规模测温设备,保障运动员快速入场;观众入场区域布设智慧出入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快速核验入场,避免人员聚集;智能测温贴可实现24小时体温管理。气溶胶新冠病毒监测系统可有效显示场馆、酒店空气中是否含有新冠病毒;同时通过科技手段,加强对涉奥环境的消杀,如布设消毒机器人,在场馆内的空调安装病原体空气消杀系统,通过无人化手段实现场馆、酒店的自动消杀。
暖心服务体现海淀温度
在严格执行闭环管理措施下,海淀区也积极实行“有温度”的管理。在住宿服务保障方面,对标冬奥组委赛时住宿保障要求,依据场馆闭环内不同风险程度的人群分类安排酒店集中居住闭环管理;在餐饮服务保障方面,严控食材采购渠道、严格兴奋剂检测流程,对标冬奥村运动员服务标准,确保运动员餐供应的防疫安全、食品安全和兴奋剂管控安全;在抵离接待保障方面,细化交通闭环管理,专门成立抵离工作服务保障组负责测试赛期间闭环管理抵离、接驳及赛后转运等任务,细化运行服务方式,优化交通闭环管理,实行“机场巴士+交通引导”的抵离工作机制和“抵离组+首体交通团队+北汽公司”的交通接驳工作机制,确定72辆大中巴、105名司机做好场馆驻地间的接驳转运;在志愿服务方面,开展英语服务用语、接待礼仪规范、基础医学常识和急救技能等培训。
此外,为做好赛事新闻发布和媒体采访工作,海淀区还设立“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北京赛区(海淀)新闻中心,为媒体记者提供海淀赛区城市风貌、科技冬奥、赛事筹备、场馆运行等相关新闻素材。新闻中心还设有综合服务区、媒体公共工作区,努力提供具有海淀特色的媒体服务。本报记者 吴东 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