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跨流域多水源生态补水让北京的河流动起来 京城五大河流“携手”入海
永定河大规模引水大大提升了城市景观,石景山段水流低瀑飞湍,景观别致。本报特约摄影 马文晓(资料照片)
昨天上午,随着屈家店枢纽开闸,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实现全线通水。在本市正在开展的跨流域多水源生态补水的配合下,昨天还同步迎来了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泃河、拒马河五大河流全线水流贯通入海的历史时刻。
五条河流同时入海
今年8月27日,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启动永定河2021年全线试验性通水跨流域多水源调度,通过册田水库、友谊水库、官厅水库、洋河(响水堡)水库、三家店、卢沟桥枢纽等工程联合调度,以小红门再生水厂的再生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来的江水,以及引黄工程的黄河水等多种水源,为永定河补水。
这次补水,是本市2021年汛后至2022年汛前全市生态补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时8个月的大规模跨流域生态补水,统筹了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南水三大水源,重点为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三大流域河道生态补水,目的是进一步扩大地下水回补区域和地表河网受水范围,有效回补地下水源地、实现“藏水于地”、地表地下水生态协同修复。与此同时,拒马河和泃河也不同程度开展了补水调度,提高了水体的流动性。这五大河流,又分属潮白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和蓟运河水系五大水系。通过生态补水,五大水系干流全部成为“流动的河”。
“虽然这五条河道并不是在同一个地点汇入渤海,但通过多水源、多流域、多路径、多目标联合调度给河道补水,让五大河流同时入海,这还是第一次。”北京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宇说。
15.8亿方水“动”起来
今年汛期北京雨水丰沛。根据北京市水务局统计,从1月1日至9月26日,全市共出现主要降雨过程近80次,累计降雨量855毫米,比去年偏多七成,比常年偏多六成,形成水资源量56.2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8.10亿立方米、地下水28.11亿立方米。
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王俊文告诉记者,虽然2014年江水进京以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的供水压力,但水资源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缺水仍是北京的基本水情。多年来,水务部门一直期盼着能统筹调度北京五大流域的水资源,进一步扩大地下水回补区域和地表河网受水范围,让河道生态得到进一步修复。
今年汛期的频繁降雨,让生态补水有了“天赐良机”。
根据计划,本次生态补水将配置调度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水源共计15.8亿立方米。按水源分,安排密云水库8.2亿立方米、南水6.5亿立方米、官厅水库1.1亿立方米,统筹用好再生水。
王俊文告诉记者,这是一次多水源、多流域、多路径、多目标的联合调度。水务部门首创了“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生态补水原则,尽量不用工程措施,而是依赖“水往低处流”的原理,尽可能扩大受水面积。比如,密云水库位于北部山区、地势较高,水务部门就会加大在上游山区河道、平原上段河道的回补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来水从南部进京、地势较低,就要充分发挥大宁调蓄水库作用、加大团城湖调节池以南河道的回补利用。
地下水水位总体上升1至2米
通过这些精细化的调度举措,15.8亿方补水不仅能够流入河流主干道,还能深入支流、沟渠等“毛细血管”,让珍贵的水资源在北京市域内更多流动起来。
王俊文说,由于水资源匮乏多年,“藏”于市内的很多水工设施多年未用,例如密云水库第三溢洪道多年未曾使用,京密引水渠沿线的近十个泄洪闸也很少派上用场。在本次补水的过程中,这些水工设施也得到了检验。
通过生态补水,本市新增并扩大16条有水河道,包括潮白河、潮河总干渠、雁栖河、怀河、小中河等,增加有水河长180公里,增加水面20平方公里。同时,全市地下水将得到进一步有效回补,预计地下水水位总体再上升1米至2米,储量增加6.5亿立方米,地表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健康水平进一步得到有效改善。
链接
五大河流入海
在永定河水系,官厅水库水和南水北调水源为其补水,与下游屈家店河道水流汇合连通,流入渤海;
在潮白河水系,密云水库为下游潮白河河道补水,与河北和天津境内的潮白新河、永定新河实现水流贯通,实现了全线通水入海目标;
在北运河水系,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和南水北调水源均为补水水源,最终汇入北运河,经河北和天津,最终汇入永定新河,实现入海;
在蓟运河水系,泃河水通过蓟运河流入永定新河,实现入海;
在大清河水系,拒马河水沿南拒马河进入大清河,再流入独流减河,最终进入渤海。(北京日报 记者 叶晓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