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京味儿戏 记录大时代
来源:北京日报  |  2021-08-10 08:59:58

  原标题:导演黄盈原创话剧《开饭!》上演引起共鸣,他说——做京味儿戏 记录大时代

  这几天的首都剧场总是飘着浓浓的“饭香”,观众跟着台上的何家兄妹穿越七十年,在西红柿炒鸡蛋、马齿苋菜团子、生猛海鲜、黑橄榄、西班牙海鲜饭中看几代人的成长,细品人生况味、时代变化。原创话剧《开饭!》是导演黄盈的第五十部作品,也是他的第八部京味儿戏剧作品。

做京味儿戏 记录大时代

话剧《开饭!》剧照。朱朝晖摄

  ●一句话引出一部戏

  《开饭!》首演几天来颇受好评,黄盈说这部戏的创意源自一句话。那时,他正和这部戏的制片孙维彤聊另一个北京题材的作品,忽然谈到一个戏里每一幕都有吃饭的场景可能会很有意思。大家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起来,原先筹备的那个戏停了下来,开始专注于这部跟吃有关的作品,“把我们现在吃饭和小时候听父母说过的吃饭的故事都搁在舞台上。”

  黄盈自己是个对吃饭并不在意的人,小时候家长问他在幼儿园里吃了什么饭都不会记得,平时吃饭也是多简单都行,吃四个烧饼就能排一天的戏,他也觉得挺好。可即便是如此不在意的人,也发现现在身边的人对吃饭的要求不断变化,而且越来越在意,“要养生,要多吃菜,要少吃肉、少吃碳水……”另一方面,也是有感于当下怎么吃,吃什么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吃饭变成一个非常便捷的事儿,你不光不用做,甚至都不需要下楼,点开外卖APP,想吃什么都有,多到不知该如何选择。”在他看来,就是从吃饭这件小事上几十年的巨大变化中,能够看到时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于是他们动手去做田野调查,搜集父辈、亲人、老邻居、老同学们,去聆听他们和吃饭有关的记忆和故事。

  ●为沉默的父辈说话

  正是在做了大量田野调查的过程中,这部戏的焦点慢慢浮现出来。

  “我发现现在的戏剧作品很多都是做给年轻人的,因为他们代表着市场,但很少有人为我们的父辈们说话,他们更像是一串数字,只是出现在老龄化的统计中,出现在广场舞里。我忽然意识到,这七十年的变化恍若隔世,我们今天能有如此多的选择,其实离不开他们当年吃的那些苦,我们应该关注那些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建设者,那些在他们青春时代为这个国家洒下血和汗的人,他们是基石,不能忘记他们,要替沉默的他们发声。”由饭及人,黄盈越思量越觉得兴奋,越觉得一定要做出这部戏来。

  于是这部戏里就有了一个没有主角光环的主角——何庆生。他是何家三兄妹的大哥,他在国家和家里都处于困难时期时去当了工人,在九十年代下岗了……他的一生平平淡淡没有什么跌宕起伏,只是因为曾经经历过困难时期,一辈子都将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不会大手大脚,看不惯奢靡浪费,对野菜的热情持续了一辈子。这样的形象虽然谈不上高大,但让人觉得亲切,许多老年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中年人看到了父母的印迹。

  除了父辈,黄盈还借此剧向何庆生所代表的工人群体致敬。在谢幕时,当演员谢完幕退后时,参与该剧舞美道具制作和换景的工人也被邀请走到舞台前面谢幕。

  ●不是刻意要做京味儿戏

  《开饭!》是黄盈的第八部北京题材作品,从五十部的总量来看这并不算多,可是在很多人的眼里都把他视为“新京味儿话剧”的代表人,大概是因为他的京味儿题材作品大都比较受关注,无论是早几年的《枣树》《卤煮》《马前马前》,或是近几年的《断金》《打开1990》《福寿全》都给人们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不过,黄盈却并没有将自己归于“新京味儿话剧”的圈子里,在他看来自己并不是刻意要做京味儿戏,只是说了想说的话,表达了想表达的东西,“《枣树》里有我对儿时的回忆,做《卤煮》是因为常去吃的那家卤煮店的味道变得不好了,《马前马前》讲的是北京城的变迁。”黄盈说,自己的创作都是自发的,“我就是北京这块地儿上长出来的庄稼,所以我的表达中自然而然地带着这块土地的烙印。”

  在他看来,观众对京味儿戏的喜欢,也不是沉醉于其中的北京话或是北京小吃,更多的是因为喜欢现实主义题材,喜欢看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戏。大概正因为如此,《卤煮》这样一个与老北京小吃有关的故事,去上海演出时很多人都觉得肯定不行,没想到的是一样受欢迎,“我们在做京味儿戏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记录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这个大时代。”(北京日报 记者 牛春梅)

编辑:赵春晓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