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二十八年的北京吉祥大戏院七月九日在王府井大街重张。戏院将打造成“原声剧场”,成为东城区又一个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
7月9日,王府井大街88号银泰in88大厦七层至九层,吉祥大戏院重张开业;从“吉祥”往北走六百米,首都剧场东侧,已经落成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正静静地等待开业;驱车向西南,位于西便门桥附近的北京市文化中心已拔地而起,有望于年内开放;穿行过宣南文化片区,坐落于陶然亭公园西侧的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已经开工建设,预计将于2023年竣工;继续向东,作为副中心三大地标建筑之一的副中心剧院已经封顶,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等剧场,将成为副中心的“文化粮仓”……
合理布局、均衡发展,一座座即将开业或正在建设的剧场和各种文化设施,如同一张张鼓胀的风帆,为正在努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北京城蓄足动力。
正在兴建中的中央歌剧院新剧场,借鉴了古希腊剧院设计元素。
文化设施建设加速 新剧场如雨后春笋
6月28日,历经两年半时间建设,北京人艺新剧场——北京国际戏剧中心顺利完成竣工验收,并以一出由冯远征导演的新版《日出》开启内部测试。作为国内最著名的剧院之一,北京人艺的一举一动总是备受关注,此次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竣工更是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这座新建的剧场总面积2.3万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四层,其中包含一中一小两个高水平的话剧专业剧场,以及排练、创作、化妆等功能空间。与首都剧场的古典建筑风格不同,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设计语言既现代又传统,在保有现代建筑风格之余,还考虑了老城区的保护,也结合了王府井地区的古都风貌。中剧场名为曹禺剧场,有两层观众席,可容纳观众700人。据了解,剧场设备都是最先进的,为观众营造了优质的声场效果,满足大家对话剧语言艺术的审美需求。小剧场名为北京人艺小剧场,可容纳观众300人,或将续写当年北京人艺小剧场的辉煌。在剧场之外,还有一个北京民居风格的附属小院,未来将在此举办一些戏剧活动。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落成为北京人艺新增一中一小两个剧场,加上已经使用的首都剧场、人艺实验剧场、菊隐剧场,北京人艺的剧场将增加至5个,未来无疑将激发更大的创作潜力,为观众奉献更加多元的戏剧作品。
有望于年内开放的北京市文化中心,是专门为市民提供服务的文化设施,它让北京的群众艺术终于有了自己的专属场地,圆了群艺人几十年难圆的梦。文化中心的建设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打造的公共文化重点项目、2020年市政府重点项目。落成后的文化中心总面积27566平方米,将包含一个654个座位的中型剧场,以及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建成以后每年将组织演出、培训、展览展示1000场次,预计月接待观众30万人次。
今年5月1日开始试运营的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满足了回天地区市民群众,特别是年轻群体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这里将打造成为区域“文化心脏”,助力曾经的“睡城”快步迈向文化新城。
7月9日,随着一场名家名段演唱会拉开大幕,阔别观众28年之久的吉祥大戏院重张开业。这座剧院的开业不仅仅意味着北京又多了一个剧场,更是京城观众和京剧人情怀的延续。
已经封顶的副中心剧院,不仅有着粮仓的外形,同时也将成为真正的“文化粮仓”,助力副中心文化建设,让副中心的居民在家门口也能看到精彩的演出。
已经开工的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未来将为北京增加一大四小共五个剧场,新增两千多个座位,不仅将结束北方昆曲剧院作为北派昆曲代表却一直没有自己剧场的尴尬境地,也为世界级非遗昆曲提供更好的生长土壤,同时极大丰富城南居民的文化生活。
今年年内可开放和封顶的大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出土,这是很久以来都没有过的情景。可以说,在努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北京,剧场建设正在进入一个“快行道”。
然而,踏上这条快行道并不容易。由于这些文化设施多处于城市中心地带,寸土寸金,涉及方方面面,因此从规划到拆迁,从建设到运维,少则历经两三年,多则历经十几年。克服重重困难,推动每一座剧场开工建设,让每一处文化设施服务于民,其背后凝聚着市委市政府心系百姓、想百姓所想的爱民情怀,凝聚着各界艺术家的殷殷期望,更凝聚着京城百姓的热切期盼。
顺义大剧院今年5月30日开业。
剧场分布有聚有散 定位清晰各美其美
在过去很长时间,北京的剧场集中于东城区和西城区。因此,在北京很多剧场都有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那就是临近地铁末班车的时候,会有许多观众退场。对于不住在市中心的观众而言,地铁末班车的时间就像是无声的“散场铃”。
不过,如今这种尴尬已经越来越少,北京剧场分布逐渐呈现出有聚有散的形态。在东、西城区,剧场相对密集,国家大剧院、天桥艺术中心、首都剧场、保利剧院、北京喜剧院、国话先锋剧场、国家话剧院剧场、繁星戏剧村等剧场位置相对集中。但同时,在整个北京城,剧场的分布越来越广,原来属于空白地带的天通苑、亦庄都有了剧场,西四环附近也有了著名的中间剧场,北清路上有了红点剧场、海淀北部文化中心,更不用说东边也有了不少剧场资源。
在北清路一家软件公司上班的白女士说,她很喜欢看话剧,但为了上班方便租的房子就在公司附近,进城看一场话剧几乎成了奢望。幸运的是,近几年随着附近陆续有了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和红点剧场,她在家附近也能看到精彩的话剧、舞剧,甚至还有不少戏曲演出。
更让白女士高兴的是,她看到近日发布的《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特别提到,将在回龙观建设文化艺术中心,“以后在家门口看剧又多了一个选择,幸福感越来越强了。”
在副中心,一座巨大的“文化粮仓”也正在崛起,北京东部地区市民曾经“饥饿”的“文化胃”无疑将得到极大的满足。位于副中心的副中心剧院总建筑面积125350平方米,包括1个1800座的歌剧院,1个1550座的音乐厅,1个1000座的戏剧场,1个500座的小剧场以及1个650座的绿心露天剧场。这个庞大的文化粮仓未来将由国家大剧院运营,不仅为国家大剧院发展开辟全新空间,丰富了国家大剧院文化产业基地的内涵,同时将切实改善北京东部地区及周边北三县地区现有文化设施落后局面,并提升公共文化效能和服务管理水平。
在文创园区,剧场也成为一个必选项。首创郎园总经理赵春燕透露说,位于东坝的郎园Station园区中,年内将有橙色空间、准点剧场两个剧场落成并上演剧目。更难得的是,在京中央院团与地方院团交相呼应,国家话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歌剧舞剧院、东方歌舞团等国家级院团为北京观众提供了更高水平的精彩演出,以及高标准的演出场地。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爱乐音乐厅,位于北京工人体育场东门南侧,占地面积1.2公顷,总建筑面积26587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北京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单体专业音乐厅。同时在建的中央歌剧院新剧场,也将为东二环新增一个演出亮点。
剧场数目增加的同时,剧场的分工也越来越明晰。
在北京想看经典的戏剧演出、歌剧、舞剧、音乐会,那去国家大剧院、首都剧场准没错;要想看音乐剧、新编原创剧,那么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作品大都质量有保障;想看西方当代经典戏剧作品得去鼓楼西剧场、中间剧场;精彩好看的舞蹈作品则常常出现在天桥剧场;吉祥大戏院未来则要立足“小而精、雅而美”的定位,提高运营水平,把国粹京剧传承好……还有西区剧场、大麦超剧场、繁星戏剧村、国话先锋剧场、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就连喜剧在北京也有自己的专属剧场北京喜剧院……
据统计,北京市现有演出场所经营单位177个,许多剧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位和富有个性的演出内容。
历经两年半建设施工,北京人艺新剧场——北京国际戏剧中心近日顺利完成竣工验收。
社会资本助力文创 厂房仓库变身剧场
北方昆曲剧院是北派昆曲的代表,近年来艺术创作非常有活力,曾推出了获得文华大奖的昆剧《红楼梦》。但不为人知的是,这个知名剧院的工作环境可是国有文艺院团里数得着的差。剧院没有自己固定的演出场地,排练也只有一个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破小排练厅,就连办公也是和员工宿舍在一个楼,一层二层办公,三层四层是住宅。
不过,这样的窘境终于要得到改善了。在北昆原址修建的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已经开工,预计将于2023年竣工,未来这里会有一大四小五个剧场,两个博物馆,使得北昆艺术生产和员工的居住环境都得到极大改善。北昆院长杨凤一表示,艺术中心不仅解决了北昆艺术生产中的问题,使北昆未来的艺术创作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时艺术中心还将作为一个文化园区被打造成为城南的文化亮点。
值得关注的是,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的开发建设模式给北京文化设施建设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整个艺术中心建设预计投资7亿到10亿元,全部来自社会资本,由一家民营文化企业投资并获得一定年限的经营权,同时文化中心的运营由专业团队负责。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剧院建设的资金问题,又保障了剧院运营的品质。“唱昆曲我们是专业的,但市场运营却完全不懂,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种合作方式可以说是一种双赢。”杨凤一说。
盘活社会资源,拉动社会力量加入到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队伍中来,北昆也为未来北京建设文化空间开辟了一个新思路。
在城市的另一端,一些企业则已经从文化空间的建设中获得“甜头”。
7月,由首创郎园和王晓鹰导演“鹰剧坊”联合举办的“棱镜”迷你戏剧节,在郎园Vintage文创园区举行,在虞社和兰境两个演出空间,数十场风格迥异、精彩纷繁的戏剧演出先后上演,同时每天还有戏剧大咖们精心准备的大师课。位于大望路的这个文创园区,俨然成了一个戏剧空间。谁能想到上演众多优秀舞台作品的虞社曾是机械设备厂的食堂呢?
无论是在郎园Vintage,还是位于东坝的郎园Station,特色鲜明的剧场和有品位的文化活动都成为首创郎园园区的亮点。一个文创园区为何会如此钟情于戏剧呢?首创郎园总经理赵春燕说,虞社曾是机械设备厂的食堂,郎园Station的剧场是从纺织仓库改造而来,当它们变身为演出空间后很明显地为园区赋能,“郎园的运营理念是营造鱼塘生态、大院文化,为园区培养文化氛围,郎园Vintage有了虞社、兰境两个文化空间后,文化内容数量上升,高品质的精品文化内容和我们的客户有很大相似度,为我们园区打上了鲜明的个性标签,并实现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融合。”看到文化内容的高聚流性,首创郎园定下了每个郎园文创园区都必须要有百分之十以上的文化空间的标准,即使在浙江乌镇开创的新园区也贯彻实施了这一理念。
仓库、食堂、印刷厂、老厂房……很多剧场的前身都与文化不搭界,但都被运营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演出空间,这也是北京剧场的一个特色。
7月9日,阔别28年的北京吉祥大戏院在王府井大街重张。戏院将打造成“原声剧场”,成为东城区又一个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
繁荣首都文艺创作 丰富多元文化需求
“啊,这个戏看上去不错,那个戏也很好,演员都很强啊,真想在北京住下来把这些戏都看了!”在国家大剧院北门检票口,来自湖北的小陈一边等待检票入场,一边看着两边的演出海报兴奋地说,“我来北京之前就想好了一定要来国家大剧院,还要到首都剧场打卡,虽然早早就定好了要看什么演出,但到了这儿发现好的演出太多了,哪个都想看。”
无论是国家大剧院,还是天桥艺术中心、首都剧场,或是蜂巢剧场、鼓楼西剧场,北京越来越多的剧场正成为网红打卡地,成为北京的文化地标,是许多外地游客必来打卡的地方。
可以想象,北京人艺刚刚落成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也将成为一个新的打卡地。北京人艺党委书记王文光表示,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落成凝聚了北京人艺几代艺术家的梦想,未来将突出专业性和高端性,与首都剧场共同成为北京话剧演出新的中心和高地,“让中外剧目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大戏看北京,大戏看北京人艺的新景象。”
北方昆曲剧院也正在为北方昆曲文化中心的落成储备人才力量。杨凤一表示,文化中心落成后,每年演出达到800到1000场,预计接待观众达到60万至80万人次,其中包括大量北昆的演出。为此北昆正在快步完善人才梯队建设,2022年由中国戏曲学院代培的六十名学员将进入北昆,北昆就有了一个完善的人才梯队。
丰富的内容是北京剧场生命力旺盛的关键所在。
国家大剧院每年或每两年会有歌剧节、中国交响乐之春、五月音乐节、七月漫步经典、八月合唱节、打击乐节、舞蹈节、儿童戏剧季、国际戏剧季等各具特色的主题艺术节。
天桥艺术中心立足城南,志在打造城南文化地标,除了特色演出之外,还致力打造开放的百姓艺术空间。清明节、端午节天桥艺术中心都会打开剧场大门,推出“酒旗戏鼓天桥市”等众多特色活动,并连续多年举行“周末艺聚”项目,让剧场成为城市开放的文化会客厅。
作为北京文化演出市场独具活力的一支队伍,民营演出空间也显示出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中间剧场近几年来,一直坚持打造“科技戏剧节”,与剧场所在海淀区的科技属性相呼应,更好地融于区域文化的打造。
目前北京有文艺表演团体1105个,2019年营业性演出近23000场,观众人数1040万,票房收入超过17亿元。北京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剧场投入使用之后,将对丰富首都人民多元化文化需求和繁荣首都文化舞台起到极大推动作用,激励文艺演出团体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作为首都的文艺院团应该推出更多更具有影响力,真正发挥首都文化示范和引领作用的作品。为了繁荣首都舞台创作,市文旅局推出了全链条的扶持政策,舞台原创剧目的生产、创作、演出、人才培养都推出相关政策,未来市文旅局将继续全链条、多策并举、打“组合拳”繁荣首都舞台文艺创作。(北京日报 记者 牛春梅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方非摄 制图/焦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