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余件回流文物国博讲“回家故事”
《伯远帖》真迹将在国家博物馆展出一个月。本报记者 程功摄
本报记者 刘冕
昨天,《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伯远帖》《五牛图》《潇湘图》《祥龙石图》等600余件回流中国文物讲述了25段扣人心弦的“回家故事”。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展览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回归典型案例为呈现重点,以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制度建设为串联主线,通过回归文物和文献影像等辅助展品的展示呼应,勾勒描绘出流失文物70载回家之路的壮丽图卷。这也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
展厅里众“星”云集,曾伯克父青铜组器、青铜虎鎣(yíng)、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圆明园青铜鼠首兔首、皿方罍(léi)等600余件文物分“圆明梦归”“革故鼎新 昔往今归”“多措并举 殊途同归”和“协和万邦 四海归心”四部分,讲述25个回归故事。
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坎坷,各自的感动。
展厅里,有一段首次公开的珍贵历史影像,拍摄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一场文物回家“欢迎会”。回家的文物包括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德国士兵从北京翰林院抢走的3册《永乐大典》。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接收了这批文物。他说:“中国人民的许多历史遗产还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中作为‘战利品’陈列着。中国人民坚决相信,这些所谓战利品和那部分领土,总有一天要归还给自己祖国的。”此前,苏联也曾先后几次向我国返还64册《永乐大典》。国家文物局介绍,外国政府向新中国返还的这两批文物,开启了中国流失文物回归历程的崭新篇章。
从英国追索三千件文物、从美国追索王处直墓浮雕、颐和园文物回归、龙门石窟石刻佛像回归、意大利返还文物、从日本追索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文物流失,渐成过去。文物回归,正在进行。
国家文物局统计,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此次展览,国家文物局专门建立策展团队,对所有回流文物信息进行系统梳理,从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调拨了600余件文物,讲述了25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
为了保证文物安全,部分珍贵书画将交替展出真迹与复制品。其中,《伯远帖》《五牛图》《潇湘图》《祥龙石图》四件书画真迹各展出一个月。《中秋帖》《韩熙载夜宴图》目前正处于文物休眠期,此次展览展出复制品。
关强说,文物承载国运,牵连民心。25个流失文物回归故事,从一个独特侧面讲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有力地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希望通过展览激励人警醒,砥砺前行。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17日。
文物回家故事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回家首秀
展厅里,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作为今年最新的追索返还工作成果闪亮登场,完成回家后首秀。它的追索路走了5个月。
国家文物局介绍,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为春秋时期曾国高等级贵族克父所铸,包括鼎、簋、壶、甗(yǎn)、霝(líng)、盨(xǔ)等6大类共8件,品类丰富,铸造精致、保存完整,每件青铜器均有铭文,共计330字。该器物群为此前考古发现所未见,对于研究春秋时期历史文化、曾国宗法世系以及青铜器断代与铸造工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石塔流转两岸
1998年,邓峪石塔塔身被盗,辗转流落至我国台湾地区,2015年由私人藏家捐赠给中台禅寺。该寺开山方丈惟觉长老得悉塔身来自山西后,愿意将其捐赠返还。国家文物局得知相关讯息后立即组织专家组开展调查核实,最终核实石塔身份。
2016年8月,山西博物院与中台禅寺签署《捐赠文物协议》。2017年1月,塔身运抵山西博物院,终于回到暌违20载的家乡。专家说,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宗同源、人文一脉相承。塔身安然重归故里,为多年离乡之愁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是留在两岸民众心间、载入两岸文化交流史册的又一标志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