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乐舞集《沉香·伍》5月登陆国家大剧院
人民网北京4月29日电 (尹星云)5月21日,传统乐舞集《沉香·伍》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民族传统乐舞集《沉香》系列,自2014年推出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至今已推出四部。2019年,北京舞蹈学院继续借助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资助推出《沉香·伍》,并将于5月21、22日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两场,这也是该系列作品首次尝试完全面向市场的商业演出模式。
民族传统乐舞集《沉香》以一台舞蹈集锦的形式,将各地区、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集中展示,借助舞者专业性的身体,来呈现中国不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积淀的独特生命体验与精神追求,让这些沉落在时间长河中的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该系列最初的理念受益于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的理念,她关于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倡导,激发了民间舞人传承与保护各民族传统乐舞的自觉与责任感,自2014年在时任系主任高度的带领下推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2017年始,现任系主任黄奕华延续这一项目带领团队传承和保护更多的舞蹈文化遗产,并以更宏观的视角将舞种范围由中国扩展到世界,尝试将处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传统舞蹈融入其中。
该项目启动至今已经从黑龙江、青海、新疆、内蒙古、贵州、湖北、云南、四川、广东、江西、吉林、山东、陕西、西藏、安徽等十五个省份,学习了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苗族、土家族、普米族、哈萨克族、彝族、羌族、锡伯族、哈尼族、傣族、壮族等十五个民族的五十余支舞蹈。这些珍贵的民间舞蹈艺术既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手资料,有助于稳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学科根基,又成为了舞蹈教学的优质资源,依据学科特点践行当代高校文化传承职能,同时还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台难得一见的精品演出,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可以说北京舞蹈学院以中国舞蹈最高学府的责任与担当,真正身体力行地做到了“活态传承”。
《沉香》中这些难得一见的作品都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传承与收集的,师生队伍深入到各舞种起源地的真实生活环境中向当地的老艺人、老百姓拜师学艺;还有将各地代表性传承艺人请到学院来,进行传授,将最原汁原味的传统乐舞传承给师生。这些精华化作了精彩的舞台化表现样式,借助当代年轻人的气质来演绎他们曾经未去过的古代与远方,将中国千年舞蹈的气质和美学显示出来。这样的传承可以说不仅采撷了民间舞蹈艺术的花朵,更是追根溯源到土壤之中探寻到了真正的艺术之根。这些舞蹈中既有国家级、省市级以及区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包括那些还未被赋予这一殊荣,却仍在当地族群中薪火相传的传统乐舞。
《沉香》同时还是一个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播者,推出至今五年来曾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希腊、古巴、罗马尼亚等11个国家,上海、广州、内蒙古、江西、河北等地30个城市,进行了近70场演出,这其中其中包括国际交流演出,也包括传统舞蹈文化交流演出,还有社区服务惠民演出,以及舞蹈类高校交流演出、中小学普及性演出、革命老区巡演等。同时,《沉香》作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项目之一,2018年还获得了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即将在5月21日、22日登陆国家大剧院的《沉香·伍》依然借助专业性的身体,来呈现不同族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积淀的独特生命体验与精神追求。演出由十四支传统的民族乐舞构成,分别选自北京、山东、云南、海南、广西、安徽、新疆六省市自治区,包括汉族、哈尼族、黎族、瑶族、维吾尔族、藏族、纳西族、傈僳族八个民族的舞蹈。
为服务于首都文化建设,发挥首都文艺资源优势,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沉香·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舞”纳入其中。同时还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塞尔维亚的传统舞蹈纳入其中,力求在全球化的视野下,通过横向比较来重新反思并定位中国民族舞蹈的发展现状。
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主任黄奕华表示:“我们深信虽然身处不同的国度与民族,但人类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的愿景是共同的,是可以被不同文化圈的人们所共享的。我们希望能在比较中,激活这些凝练着前现代社会文化符码的艺术形式,努力使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出新的价值,进而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