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27年 32项成果为京津冀增绿
京津冀地区长期面临一系列生态问题:水资源奇缺、生态空间狭窄、森林资源匮乏、森林质量低下。近期,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经过27年努力,完成了32个项目研究,形成3大关键创新技术体系,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这项成果在构建节水型城市森林植被,在盐碱、干瘠等困难立地上营建森林,以及提升森林质量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北京平原百万亩造林、天津滨海滩涂盐土和吹填土绿化、京津冀中幼林抚育等区域重大林业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撑。
摸清75种绿化植物耗水规律
研究为北京等缺水型都市的节水造林绿化提供了丰富的节水造林绿化植物资源。研究者创建了都市绿化精准节水管理技术体系,突破了缺水都市的绿化常规灌溉高耗水的粗放管理模式,实现了节水型植被构建目标。
项目负责人北林大教授马履一介绍,科研团队率先研究并摸清了75种主要绿化植物的耗水规律,遴选出了油松、侧柏、铺地柏、刺槐、白蜡树以及一些灌木类等36种低耗水植物,可节水1.7倍至9倍;编制8个树种节水型林分密度调控表,减少无效耗水45%以上;筛选出3类节水绿地配置类型,可节水17.2%;创制了城市绿地水分分级管理和节水灌溉技术,使北京城市绿地养护最高节水每年1.25亿立方米。
突破重盐碱土快速绿化难题
研究者们创制了一套针对京津冀典型困难立地,从森林功能分区、功能树种选择、立地分类与改良到植被构建的技术体系,突破重盐碱土直接快速绿化的世界技术难题,攻克平原地区大规模建筑腾退地、砂石坑地、沙荒地等困难立地造林技术难关,实现了区域森林资源增加的目标。
研究选择出了优秀树种93个,创建了困难立地改良、保活、促生集成配套应用技术12套、造林模式24套,造林成活率提高20%以上。马履一介绍,12套应用技术有的能够抑制土壤蒸发,有的通过给树“打点滴”促进根系生长,有的采用滴灌、微喷方式节水,提高造林成活率。
针对天津滨海区,研究发明了低成本节水型重盐土局部改良与绿化技术,将盐土含盐量从大于11.0‰快速降至1.5‰,节水30%,成本降低40%,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
据了解,研究者们还创制了一套针对京津冀人工林的定量化多功能精准抚育技术体系,突破了长期以来定性、单功能的森林抚育技术瓶颈,实现了区域森林质量和功能的精准提升。建立21套抚育技术模式、1套森林生长模拟与经营决策辅助系统,实现抚育技术实施效果的早期预测。
建立378个示范区
研究中取得的突破还有:在国内外首创根据林木耗水规律等,精准确定林地环境水量可承载林木株数,形成节水型林分管理密度调控表,实现林木需水量和林地可供水量的精准吻合,减少无效耗水45%以上。“我们对北京主要树种每年、每月、每季度的耗水量进行精确测定,研究北京降雨和土壤蓄持的水平,计算出单位面积能成活树木的数量,尽可能地优化种植。”马履一说。
综合筛选节水型绿地配置,对8类208种植物组合进行大量野外测定,经比较筛选出乔木疏林、乔木和草本的疏林草地等节水配置模式,节水率达17.2%至62.0%;创新性测算出北京全市绿地耗水总量为每年3.89亿立方米;结合植物需水模型和降雨量,创制节水型灌溉制度,最高节水率达65.2%,实现灌溉精准节水。
研究者根据抗旱、抗寒、耐涝、抗病虫、抗污染5大类要求,对236个植物种开展抗逆胁迫试验研究,筛选出抗旱树种19个、抗寒树种8个、耐涝树种8个、抗病虫树种10个、抗污染树种48个,并对79个观赏树种进行了排序,为京津冀地区绿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研究中,共建立了378个示范区,面积达37.6万亩,推广566.6万亩,新增效益51.35亿元。(北京日报 通讯员 铁铮 记者 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