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保护要“打补丁”也要“系统升级”
原标题:老城保护要“打补丁”也要“系统升级”
本报记者 范俊生
昨天下午2点半,中山公园中山堂内,市政协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正在进行。与以往不同,这次座谈会的主角是来自东城区和西城区的10位胡同老街坊。
座谈会的主题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加强老城保护与有机更新,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这也是市政协今年年度协商计划中的重点议题。调研组很想当面听一听老住户们的意见建议。
“作为在胡同里住了大半辈子的老居民,我先说说我的感受。”来自东城区的张树弘第一个发言。他为胡同面貌的巨大变化点赞,也道出了自己的困扰:“老北京的味道不能丢,加入的现代元素要与街区风貌相统一,现在安装的一些卫生设施就与胡同建筑风格很不搭。”
让老胡同的居民过上新生活,厨卫设施改造是重要方面。福祥胡同居民杨占领说,从满足居民需求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做好老城保护。俗语讲,一间屋子半间炕,现在的厨房和卫生间改造标准比这个说法还要“挤”,能否让空间再宽裕些,真正让居民用着舒服。
“但难点就在于空间太小。”大栅栏街道延寿街社区居民皮子刚接上话头说,一间小院子住着好几大家子人,现代生活设施改造在空间上根本腾挪不开,“能否把腾退出来的空间多用于公共服务设施?”
正在推动雨儿胡同等四条胡同修缮的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区就在进行这样的实践。福祥社区党委书记李德青介绍,我们通过居民议事厅广泛征求意见,初步确定将腾出的胡同院落改造为居民会客厅或是公共厨房,让居民们共享使用。她还透露,按照计划,雨儿胡同修缮改造要在6月完成。
在调研组成员、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保管部副研究员董绍鹏看来,这些措施很多都是在“打补丁”。“我们更应该寻找治本之策,真正推动老城保护‘系统升级’。”他说,现在的胡同是建立在满足农业时代居住需求基础上的,以前一个院子一家人住,现在是好多人挤在一起,已经远远超出了承载力,“最根本的还是要疏解。”
在进行老城现代设施改造的同时,还要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大栅栏街道石头社区居民刘秀云就不止一次发现,很多三轮车夫给游客介绍的内容与真正的历史南辕北辙。她在会上发问:“我们的胡同都有介绍的牌子,在一些有名的院落门前,是不是也应该有相关的介绍?”同样来自大栅栏的居民张屡端介绍,留住乡愁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组织了导览队,义务给游客讲解,让大家能真正“行走在胡同,追忆旧时光”。
传承保护历史文脉,需要代代相传。市政协委员、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季节在座谈会最后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现在胡同居民普遍年龄较大,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把保护传承的重任继续担起来?”
有令人深思的追问,有交流碰撞的火花,有来自基层一线的实招……市民座谈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据介绍,老街坊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将被吸纳进市政协调研报告中。居民诉求通过座谈会“上传”,委员们在交流中向大家宣传政策,实现了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推动老城保护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