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成全国首座减量发展城市 提质增效“减”出高质量

2019-04-10 08:45:26|来源:北京日报|编辑:李玥

  原标题:提质增效“减”出高质量

  本报记者 孙杰

  近两年,千余家一般制造业企业退出,数百家批发市场疏解;而去年,北京人均GDP首次突破2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4万元/人左右,双双创下全国第一……作为全国首座减量发展的城市,北京近年来力推“疏整促”,在城市功能“量”上做减法,谋求发展势能“质”的提升。这条“减”出来的道路,正引领城市发展迈向高质量。

  近日北京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通报会上,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以‘疏整促’为重要抓手,北京解决了一批多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打造了城市精治、共治、法治的北京样板。”

    腾笼换鸟

    城市“文化富矿”点铁成金

  东五环外,昔日的双桥乳品厂历经“腾笼换鸟”蜕变,已升级为特色鲜明的E9区创新工场,焕发出勃勃生机。生产牛奶的“管”和“罐”通过景观再造,成为点缀园区的景观小品。

  工业遗存的老味道犹在,园区却迎来一批新主人——据园区总经理朱超英介绍,目前已有80家文化科技企业落户于此,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创意居多,其中3家还是“独角兽”企业。

  都说老旧厂房是城市“文化富矿”,对寸土寸金的北京来说,用好这些腾退空间谋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E9区创新工场只是一个缩影。798、751、郎园vintage、莱锦、塞隆、铜牛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创园,无一不是由老旧工业厂房“点铁成金”而来。这样的园区,仅在朝阳区就已达60余家。

  传统物流、仓储、制造业疏解腾退,各类创客纷至沓来,让老旧厂房迸发新活力,这是北京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注脚。市发改委副主任李素芳介绍,两年来全市共退出1307家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提升500个市场和物流中心。近几年北京通过不断减重、减负、减量,推动低质低效产业和业态持续退出,盘活低效闲置资源,为引入高端要素腾出宝贵空间。

  以“动批”为例,未来这里将主打金融科技牌,成为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转型前,这里约40万平方米的建筑容纳了9万多名从业人员,每年贡献税收仅5000万元左右;转型后,仅目前投入使用的1万平方米建筑,贡献税收就已超过5000万元。“批发”隐退,“金科”现身,北京高质量发展由此窥豹一斑。

    服务业领跑

    经济增长贡献率超6成

  疏解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小商品、衣服、鞋子等批发市场关停,一般制造业企业外迁出京,这是在剥掉“白菜帮”。与此同时,做优“白菜心”也是北京发力的重点。

  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设市场主体十分活跃,占比从25.1%上升到50.5%。去年,北京新经济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2%;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优势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67%。

  数据背后,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孕育成长,已渐渐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高质量发展,高精尖产业是有力支撑。

  作为北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典型,北京亦庄今年再次迎来开门红。1至2月,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02.6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总量排名全市前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王少峰认为,对以高精尖产业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选准突破口和主攻点,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疏解整治促提升

    千余条背街小巷焕新颜

  高质量发展关乎国计,关乎城市,也关乎民生。在西城区椿树街道,围绕着安徽会馆,形成了一条长约1公里的慢行系统,沿线还修建花坛、凉亭等供居民休息,就像家门口“小公园”。

  “拆了80多处、近千平方米的私搭乱建,胡同才逐步恢复老模样。”椿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勇说,琉璃巷、西南园胡同、铁鸟胡同、前孙公园胡同、兴胜胡同、后孙公园胡同和万源夹道这7条胡同也连了起来。现在除应急车辆外,私家车不允许随意出入胡同,街坊邻居们期盼的慢生活就在眼跟前儿。

  “以前在这胡同里,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们的安全。”住在后孙公园胡同的李奶奶说,慢行系统建成前,胡同里机动车来来往往,孩子们一不小心就磕了、碰了。自从胡同慢行系统建成之后,孩子上下学安全得多,写完作业还能在胡同里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老年人也能和老街坊们坐在长椅上晒晒太阳、种种花草、唠唠家常,街坊四邻别提多高兴了。

  “疏整促”让胡同焕新颜,这些变化就在百姓身边。两年来,核心区已有1282条背街小巷提升改造,西总布胡同、草厂胡同、杨梅竹斜街、三里屯西街等一批精品街巷正在涌现,成为新的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