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镇流转土地筹建文保区

2019-01-17 16:20:20|来源:北京日报|编辑:葛宁远

十三陵镇流转土地筹建文保区

在昭陵村柏树坡,村民韩淑珍正在向工作人员介绍自家承包地的范围。背景为昭陵宫陵寝。(北京日报 刘剑摄)

  昌平十三陵镇地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明文化圈,但陵寝周边文保压力较大。为了加强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日前,十三陵镇开展镇域内18个陵区周边村庄、8000亩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以生态建设促文保,逐渐恢复陵区周边的古风古貌。

  沿着昌赤路一路向西北方向,路两侧依次分布着长陵、献陵、庆陵等明代陵寝,可就在这些世界文化遗产旁边,一墙之隔,就是周边村民种下的果树,打药、堆放枯枝等难免会为文物保存埋下隐患。十三陵镇提出了通过土地流转解决困境的办法。该镇副镇长马瑞满介绍,他们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到村集体,再以合同的形式流转至镇属企业,将村民闲置土地整合起来进行集约化经营。

  此次土地经营权流转涉及陵区周边18个村庄,8000亩土地共涉及农户2143户,经过前期政策宣传,村民积极性很高,整体申请率已达到96%。目前,十三陵镇首先选取了燕子口、石头园和锥石口3个村为试点,预计春节前将完成全部签约,而其它村庄的流转工作也将于今年上半年完成。

  整合村民闲置土地,是文保区进行生态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要把散落在陵寝周边村落的文物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恢复帝王陵寝周边古风古貌,让这些土地逐步退出经营、回归文保。

  在庆陵保护区门前,跨越护城河的明代拱桥和神功圣德碑就是亟待保护的散落文物。因为昌赤路穿行而过,目前明代拱桥桥基仍然在用,但护城河已干涸并有垃圾散落,神功圣德碑虽已圈起保护但周边也遍布果树。

  “明代陵寝正南,都会建有护城河、拱桥和石碑,但因为散落陵寝保护区以外,目前难以得到有效管护。”十三陵镇农经科工作人员刘剑向记者介绍,“这次将村民的土地流转以后,就可以对这些散落文物进行整体的梳理维护,并与十三陵特区一起制定散落文物的日常巡查和管护机制。”

  庆陵以西,山脚下坐落着历史上以守陵人为主而自然形成的村落庆陵村。村党支部副书记兰建春说,村里拥有金水桥、三孔桥等8座拱桥以及一座石碑,他说,这些文物都将随着土地流转得到整体保护。(北京日报 记者 孙云柯)

  此外,陵寝周边的历史风貌将在这次工作中得以尽快修复。刘剑说,根据史书记载,明代修建皇家陵寝,红墙外要再种4排松树和4排柏树,以体现帝王之气。这次土地流转之后,还将在地上物补偿之后逐渐淘汰短龄果树,还原陵寝周边松柏交织的古风古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