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画院里雅俗共赏过大年
北京日报  2019-02-11 11:11:29

  原标题:看齐白石画年味儿 剪窗花品传统年俗

  北京画院里雅俗共赏过大年

北京画院里雅俗共赏过大年

北京画院里雅俗共赏过大年

  春节期间,观众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欣赏“风雅艺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艺术”展。此次展览从院藏精品中甄选出110余件书画经典之作,活动将持续到2月28日。(北京日报 记者 方非 摄)

  对京城市民来说,春节过年除了逛庙会看大戏,走进美术馆看画展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用绘画艺术讲述文人雅士向往的清幽超逸,展示民间百姓生活中的风味意趣,北京画院正在进行的“风雅艺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艺术”展从春节前夕开展以来,每天都吸引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走进北京画院位于朝阳公园附近的展厅,只见一层进门处的主题形象文化墙上,贴着杨柳青的门神年画,挂着红灯笼,从仇英所画的《汉宫春晓图》中截取的仕女形象以立体的方式呈现在文化墙上,居中的条案上还摆放着梅瓶。端着节庆礼品的仕女相互应和,条案上的梅花开得正艳,浓浓的年味儿顿时扑面而来。据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北京画院张楠介绍,梅瓶中所插的梅花是从上海空运而来的二月早春梅,是粉色的,更贴近老百姓。

  雅俗共赏,一直是中国人的审美追求。这次展览不仅介绍了中国文人所热衷的风雅之事,诸如读书、抚琴、观画、雅集;还有借物言志的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表达中国人寓情山水的自然哲学。同时,展览还介绍了市井百姓的传统习俗,例如对忠孝礼义的看重、对宗教信仰的信奉、对吉祥长寿的祈愿、对子孙满堂的期许,以及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戏曲歌舞与生肖纪年。市民朋友们既可以从《畅春修禊》中体味清末民初北京画坛的雅集盛况,也可以借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的梅兰竹菊看文人戏墨借物言志,还可以赏《寿桃》《百子》琢磨画家以绘事寓意吉祥,才思巧出。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北京画院从院藏作品中甄选出110余件书画经典之作,其中尤以齐白石的《岁朝图》最符合主题。“每到岁末年初,提笔绘一幅《岁朝图》,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过节方式。”张楠说,岁朝是指大年初一这一天,画《岁朝图》的习俗其实从宋代就已开始,“当时会画一些冬天没有的植物,象征着春天就要来了。到了清代以后,宫廷画师会画一些有吉祥寓意的岁朝图。”张楠介绍,齐白石的这幅《岁朝图》就把宫廷御用的这种习俗引入了民间,绘制的内容也是有着吉庆寓意的佛手和苹果,“佛手象征福禄,苹果象征平安,画中还有红灯笼和鞭炮,都充满了过节的气氛。”

  为了让前来看展的观众不觉枯燥,展览首次尝试增加了互动性。展览中不仅会讲述“福”字的来历,还会陈列剪纸的样式、年画的拓印、信笺的寄语。观众在馆中既可以剪一枚窗花,贴在窗上;写一个福字,粘于门前,请福禄平安到家;更可以寄一张信笺,送出新年祝福;印一幅年画,祈愿丰收富足。

  春节期间到馆的观众,有不少人都是人生中第一次剪窗花,小朋友们写下的“福”字虽然歪歪扭扭,但是真切地体会到了中国人传统的过节方式。老家在内蒙古的网友“暖阳”平时就是一个展览爱好者,大年初二这天他的选择就是来画院看这场主题展览,“春节除了热闹的庙会,还有许多其他可看可玩的,在北京画院这个展览,能看到齐白石、于非闇、吴昌硕等人的画作,还有版画、剪纸、书法等互动活动,老少皆宜。”张楠说:“家家户户写福字、剪窗花、贴年画、挂彩灯是我们过去传统文化中珍贵的习俗,这些年已经开始被慢慢淡忘。这次展览希望通过多方位互动的方式,带领观众找回‘年’的味道。”(北京日报 记者 李夏至)

编辑:葛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