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南六环“绿肺”正康复
两名工人正在林间整理。何建勇摄
林木养护工人爬树修枝。张晗摄
地处通州区南六环外侧3公里绿化带毁损问题获全面整治。为进一步推动并加强全市平原生态林的养护,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拟将620支养护队伍纳入信用机制管理,林木养护不力者将被列入“黑名单”,情节严重者被取消林木养护资格。
迁走垃圾站绿地变整洁
6月29日,本报对通州区南六环外侧3公里绿化带遭毁损问题进行了报道,当日,通州区委、区政府领导便带队赶赴问题现场,针对绿化带毁损情况,有针对性地启动全面而深入的整治。
7月1日下午,记者再次抵达现场,发现整条绿化带绿波涌动,白杨、垂柳、松柏、国槐、碧桃等各类树木尽情展现着绰约风姿,林下场清地平,荒草刚刚割除,青草的特有芳香氤氲在林间,整条绿化带静美迷人。
在马驹桥1号桥西南侧绿化带内,记者发现原本设在林间的垃圾场站及废品收购站已迁走,场站周边多堆垃圾已清理干净。在这块足球场大小的空地上,还覆盖了绿色防尘网,以待进一步绿化整治。
沿绿化带内步道一路向西,记者发现步道边破损的井盖一一换新,绿色的井盖严密地盖在井口上。
该段绿化带西侧边缘处,原来混乱摆放着各种废旧物品的大垃圾场、窝棚,以及火炉、锅具、碗盘、面板等也全部清理干净,地面上覆盖着新土,留着清晰的车轮印。通州区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经核查得知,此前确有人在此搭窝棚居住,并烧柴生火做饭,“是一名流浪人员。他白天捡废品,晚上钻窝棚里睡。”该名负责人称,有时一个火星就能引发一场火灾,消防安全隐患极大。目前,通州区及马驹桥镇政府已将该名流浪人员妥善安置。
清理枯死树木平整草地
此前横七竖八倒在绿化带内的50余株枯死白杨被一一清理,高高低低的树桩也不见了,“全都拉到垃圾场了,树根也刨了。”林间,一位身穿橘黄色环卫马甲、正捡枯枝的老人告诉记者。7月1日14时至17时许,3个小时内他同另外一名同伴已清走两卡车枯枝。不远处,一名头戴草帽、穿环卫马甲的老人正将木梯搭在槐树上,他先爬上木梯,后又继续攀爬到高有七八米的槐树上,将一段枯枝锯掉。
当日17时30分,绿化带内仍十分炎热。年近六十的养护工晁岳增已手持割草机连续工作了3个多小时,割草机已发烫,带班班长苑华良刚为割草机加满油,晁岳增就又迫不及待地把它背上,割刀飞速运转,一片片乱草随之倒地,绿色的草汁儿溅满了晁岳增全身。旁边,一名年轻工人正操作着一台大型挖掘机开沟,一堆堆枯叶被扫入新沟,再被覆盖上新土。
这个林间清理小组一共投入养护工人20余人,“按照标准割草、清垃圾、枯叶及干枝,已连续干活3天了。”苑华良说。
补好污水管拆走地垫
在马驹桥3号桥西南侧绿化带内,有一片较为宽阔的空地,多名空竹爱好者在此聚集。记者现场看到,此前铺设在该处的地垫均被起钉拆走,六七名老人坐在随身携带的马扎上,观看一名老人舞彩带,另有几名老人则将空竹抖得上下翻飞,林中回响着空竹的“嗡嗡”声。
一位老人反映,此前铺地垫是担心空竹砸落地下被泥土弄脏,而去绿化带内的小花园抖空竹,又担心空竹被硬化的地面磕坏,“不过还是拆了地垫干净整洁。”一位老人笑着询问能否给他们安装几张座椅,“我们每天下午两点多从家里来,走一公里路才能到这里,骑着车、还得拿着小板凳,挺不方便的。”
穿越绿化带一公里的污水沟已近干涸,涵洞底部也不再有污水翻冒。顺该条污水沟东行,记者见有挖掘机正屈伸巨臂从沟内起挖淤泥,一名身穿白色短袖的男子正手持长竹竿打捞垃圾。通州区政府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对污水沟内污水来源排查,发现污水主要是来自周边村庄百姓的生活污水。据介绍,该条沟本是一条排水沟,因涵洞下面一污水管道破损,才导致污水翻冒,并流入排水沟,造成污水穿越绿化带问题,“该处污水管道破损已修复,排污问题已解决。”
林木养护将建信用机制
在对这段3公里绿化带进行全面整治的同时,通州区开始对全区内的平原生态林、城区公共绿地及在建园林绿化重点工程等进行拉网式自查,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马驹桥镇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段绿化带毁损严重,一个重要原因是权属不一,“不过目前已全部划给马驹桥镇管理。现在该段绿化带集中整治已基本结束,精细养护已经开始,镇里将加大巡查力度,高标准养护林木。”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也启动了对全市平原生态林的拉网检查,重点是查处林地内垃圾,推进林木养护的精细化、精准化,目前已有5家单位因养护不力被通报。7月16日下午,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副站长李荣桓透露,全市将建林木养护信用机制,涵盖620支、总人数6.4万人的林木养护队伍,整改不力的养护单位将被列入黑名单。他说,目前全市纳入养护的平原生态林共160万亩,绿化地块3万余个,一旦出现养护问题,经两次通知仍整改不到位的养护单位便会被列入黑名单,3年内无法参与养护,情节严重者将被取消林木养护资格。
针对当地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李荣桓表示,本市及通州区、马驹桥镇园林绿化部门均表示,会考虑将绿化带打造成一个环境优美、休闲便利的公共文体活动场所,以满足当地居民多层次、多元化文化体育健身需求。 (北京日报记者 张淑玲 通讯员 张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