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将上线 京腔京韵再现北京故事
原标题: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将上线
京腔京韵再现北京故事
北京日报讯(记者 刘冕)国内首个面向语言文化而研发的开放式数字博物馆——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即将上线,100余名北京人在博物馆中发声,用标准京片子讲北京故事。昨天,市语委办公室主任贺宏志透露,新一版的北京语言文化资源调查报告也将于今年发布,揭秘在北京的留学生如何说北京话、语言康复行业发展水平等内容。
北京话俗称京片子。干脆,是北京人说话的特点之一。侯宝林的相声,专门有一段北京乘客与三轮车夫间的对话,描述溜嗖、简练的北京话——“三轮儿”“哪儿去啊”“东四”“五毛”“三毛”“四毛吧,多了不要”“站住,拉吧”“得”……
老北京话有趣儿,不只是儿化音,还有不少土语。比如“孤庸”,意思是蠕动,尤其是描述一些软体虫类的微动;“不论(音LIN)”形容不管不顾;绝交是“掰了”;“躺着中枪”用北京话说是“吃瓜落儿”;如果北京人说顺便,会用“捎带手儿”。当然,还有一些北京土话随着广泛传播,已经耳熟能详,比如局气、硬朗、玩幺蛾子等。
随着时代变迁,北京话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比如儿化音逐渐减少了。市语委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新出现的、活跃在京城百姓间的词语系统总结,类似“朝阳大妈”“倒儿爷”等一眼能辨出京籍的词语却并不多见,更多的是“神回复”、“刷存在感”等全国通用词汇。专家解释,早年间,北京创造的新词汇主要来自胡同里居住的百姓。如今的北京话京味儿显得淡了,是因为北京的人口结构变化大了,五湖四海的人聚在一起,新词汇也是由他们创造出来的。同时,现在的传播不再依靠胡同里的口耳相传,网络、媒体使世界各地的新词快速传播而没有了地域限制。
在即将亮相的北京语言文化数字博物馆里,这些北京话的变迁将通过“北京话”讲述。馆里专门开辟了北京方言展区,100余位北京人,男女不同,老幼兼有,通过北京话讲北京故事。“这次展示的主要是城区的北京话,选拔发声人的条件之一就是在北京居住多年,说地道的北京方言。从这些不同年龄段的北京人说的北京话,每一位观众会清楚地听出变化。”贺宏志介绍,“郊区的北京话也各有特点,比如平谷话类似天津话,延庆靠近河北,口音也相近。这些都是未来我们会逐步记录的内容。”
除了讲述北京话的前世今生,这座数字博物馆还将展示北京口传文化、北京话土语图典、北京话诗文吟诵、北京地名文化、北京名园楹联匾额、北京三山五园御制诗和北京话研究历史文献等北京语言文化资源。“这里不仅是人们了解认识北京语言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抢救、整理、保护正在迅速变化的北京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要在非遗保护、文化宣传、社会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发挥作用。”贺宏志介绍,“我们会不断增加‘发声者’,并将这些声音提供给相关部门,成为学术研究的基础。”
目前,这座博物馆在网上基本搭设完成,将提供网页版浏览和手机浏览两种模式。未来,这座博物馆还将增加互动项目,教更多人说北京话。另外,本市还将发布一本北京语言文化资源调查报告,涉及二十余个项目成果,其中包括留学生、中小学生对北京话的使用和认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