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久眠地下的西板桥“醒”了
北京晚报  2018-08-03 17:27:53

  景山西街上,北海东门外,“西板桥”的公交站名至今犹在。这座让很多北京人久闻其名、不见真容的西板桥如今已经“苏醒”。在西城区恭俭胡同南口,这座古桥和一段29米的内金水河河道已破土重现,并将原址保护,等待着与人们见面的一天。

  去年8月,西城区什刹海街道拆违时,在恭俭胡同南口、景山西街与景山后街交汇处发现了疑似古代石桥的桥面石条。随后,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市文物研究所对该桥及河道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过3个月的考古发掘,在原存建筑基础之下,一座南北走向的单拱平板桥露出了真容——它就是西板桥。

  据市文研所工作人员张中华介绍,根据本次发掘的情况可以推测,至少自明代起西板桥及河道既已存在,此后一直沿用,1973年将河道改为暗河,中间穿雨污水管道,桥址被填埋。张中华介绍,这座古桥桥面呈近正方形,边长6.5米,桥洞高约1.7米,拱脚坐落于桥台上的金刚墙上。如今,石条铺砌的桥面已有残损,现宽4.15米,桥面两侧栏杆与栏板已无存。

  结合历史资料和发掘情况来看,此处河道在历史上从北海公园濠濮涧流出,至西板桥南折,经白石桥沿景山公园西墙注入故宫筒子河。“西板桥是内金水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它流出北海经过的第一道桥。”目前,西板桥遗址的考古发掘已初步完成,主要成果在于基本摸清了西板桥到北海的河工系统。张中华介绍,此处河道及桥址具有清代特征。根据历史文献推测是清代乾隆时期修建濠濮涧时对这段河道的重新修葺,新中国成立后这段河道内侧金刚石条大部分缺失,补砌虎皮石墙,但底层石条尚存,近北海段仍保存原来面貌。“如今,这座桥的主体仍是原来的遗存,只是桥面石下加垫了一层青砖,应该是现代所为。”

  张中华认为,此次考古发掘为探讨北京中心城区元代以来内金水河水系的历史面貌,乃至研究运河文化带、老城区及中轴线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文物是历史的载体。西板桥是北京人的‘乡愁’,过去人们只知道西板桥车站,现在西板桥本体终于也露面了。”

  发掘完成后,专家建议对遗址进行原址保护,对已发掘的遗迹采取有效的封存保护措施,未来条件具备后再行发掘,以最大程度上揭露其全貌。“目前,展示利用保护规划由西城区正在制定之中,力争早日让人们看到西板桥真容。”

  西板桥遗址的发掘只是第一步,文物部门透露,整个中轴线的考古调查即将启动,“主要是配合建设工程,摸排地面遗存,在寻找历史痕迹的同时,力图为老城保护决策提供参考。”(北京晚报 记者 孙乐琪)

编辑:葛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