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冬奥组委启动大讨论 千人“头脑风暴”建言冬奥筹办
北京晚报  2018-04-25 09:13:53

  原标题:北京冬奥组委启动大讨论 汇聚各方智慧形成成果 千人“头脑风暴”建言冬奥筹办

  昨天(4月23日)下午,“透过平昌看北京”——北京冬奥组委实战培训成果系列大讨论活动正式在北京冬奥组委驻地拉开帷幕。这是冬奥赛事进入“北京周期”后,北京冬奥组委汇聚各方智慧力量,全面推进筹办工作的重要举措。当日的大讨论活动分两个专题召开平行会议,包括“就绪:迎接赛时到来的全面准备”和“人性化:奥林匹克大家庭接待与服务”。北京冬奥组委各部门、各业务领域负责人,北京市、河北省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场馆业主单位和设计单位负责人等一百余人参加活动。

  “头脑风暴”

  努力形成政策建议

  讨论中,曾在平昌冬奥组委顶岗实习的业务骨干就“造雪‘窗口期’的重点任务”、“场馆‘移入期’的难点问题”、“人员场馆化的演进过程”等10个话题进行了交流汇报,曾参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官方观察员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点评发言,之后,全体参会人员共同参与开放式“头脑风暴”活动,展开酣畅淋漓的大讨论,对来源于平昌方面的各类信息、数据、经验、案例等作出研究分析,努力形成一系列有利于深化筹办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及政策建议。

  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的陈澜当天就“旌善高山滑雪中心雪上设施搬运与线缆铺设情况”这一细节作了汇报。他在平昌的岗位是旌善高山滑雪中心场馆电力经理助理,历经奥运准备、奥运赛时、残奥转换以及残奥赛时总共4个阶段共102天。他说:“自己对奥运有了更深的理解,回国后一直思考的是如何根据国内情况把在平昌获得的经验转化为北京冬奥会场馆运行的知识。”

  派出254人

  赴平昌跨赛时学习

  据了解,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北京冬奥组委抓住韩国平昌举办2018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有利契机,开展了冬奥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用时最长、参与覆盖面最宽的一次境外学习活动,累计派出254人赴平昌开展跨赛时学习。其中,派出41名业务骨干到平昌冬奥组委开展为期1至4个月的顶岗实习,派出144名观察员参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组织的官方观察员项目,派出24名专业技术人才参与了体育管理、转播服务、技术演练等专项实习,协调支持赞助商、业主单位等利益相关方派出45名工作人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2000个问题

  凝炼成107个话题

  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介绍,“我们在去平昌之前,实习人员提出了1598个问题,观察员还提出了五六百个问题。通过平昌的实习,对这大概2000个问题,有了重新的梳理和理解。回来以后,我们又进行重新整合,梳理成近400个问题,通过实习人员一个月时间的准备和讨论,最后凝炼出了107个话题。那么这107个话题形成了21个专题会议,进行专题的讨论。通过一层一层的凝炼,更有指向性,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可操作性。目的就是要通过这107个话题的讨论,达成现阶段筹办和未来筹办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和共识,甚至有些要形成具体的操作办法和思维方式,让我们的工作更加好地落实到每个场馆、每个运行细节。”

  讨论成果

  优化各项筹办工作

  北京冬奥组委于4月23日至5月4日期间,邀请各相关方面人员,共同开展为期10天的大讨论活动。此次大讨论活动包含3个系列、21个专题讨论模块,每个讨论模块对办赛工作均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像“场馆:赛时运行的根本所在”“奥运村:文化交融与赛事服务的大家庭”“临建:把握节俭办赛与满足需求的平衡点”“运行:场馆管理中的有限平稳与无限变数”“竞赛:赛时运行的核心任务”等专题讨论,都是有关方面关注和热议的焦点话题。

  通过一系列讨论,北京冬奥组委将形成固化成果,进一步优化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设计、赛道规划、竞赛组织、赛事服务等各项筹办工作。为保证参会人员能充分讨论,21个会议模块的参会人数均控制在60人以内,预计覆盖1100人次。

  本报记者 孔宁 J087   

编辑: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