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推进文化带建设 再现大运河源头风貌

2017-12-28 10:27:44|来源:北京晨报|编辑:李胜兰

  原标题:昌平推进文化带建设

  再现大运河源头风貌 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再现“龙泉漱玉”景观;展示永安古城历史文化,传承居庸关长城历史文化和南口老工业文化……昌平区实施历史文化地标工程,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今年9月正式启动了历史文化地标建设和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项目。目前,大运河源头风貌再现、永安古城历史文化展示等首批推进项目已经确定。

  首批推进项目已经确定

  在全市16个区中,昌平区是唯一涉及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三个文化带”建设的区,同时还拥有明十三陵、居庸关等世界文化遗产和大运河——白浮泉、银山塔林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9月,昌平区专门成立了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等6个专项工作组,通过实施历史文化地标工程,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构建文化创意与全域旅游联动新格局。昌平区正式启动历史文化地标建设和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项目,并同步发布了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重点项目清单和文化地标建设重点任务清单。

  目前首批推进项目已经确定。包括:大运河源头风貌再现、永安古城历史文化展示、居庸关长城历史文化展示、燕平书院和昌平文庙再现、南口老工业文化保护、佛岩寺抢救性修复、朝宗桥抢救性保护利用、重要历史文物遗迹标识等。

  将再现“龙泉漱玉”景观

  目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已逐步明晰。昌平区将按照“一泉三庙一楼、两山两水两村”的构想,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再现“龙泉漱玉”景观,保护都龙王庙、修缮龙泉禅寺、重建白衣庵、恢复古戏楼。同时,打造白浮瓮山河(京密引水渠)文化景观带,改造两岸道路、整治河岸两侧环境,加强龙山、白浮泉、都龙王庙、白浮瓮山河历史传承研究,对沿线文物古迹进行标识;依托大运河源头、白浮瓮山河的水文化历史资源,建设水文化博物馆。

  据悉,白浮泉遗址所在的龙山度假村将整建制移交区政府,文物修缮工程将同时启动。明年上半年将推进白浮泉遗址、都龙王庙修缮工程,下半年启动龙泉禅寺整治修缮和白衣庵、古戏楼复建。

  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之外,昌平区还确定了《昌平区长城文化带建设组工作规则》和《昌平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组工作规则》。今后,昌平区将围绕长城文化带涉及的“两线五城、两沟四村”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涉及的“三镇五线”,推出一批充分展示文化风采的旅游、景观项目,充分盘活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旅游资源,并将出版和梳理关于三大文化带的系列书籍,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

  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北京市提出,到2020年率先建成均衡发展、供给丰富、服务高效、保障有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加强全区基层文化组织员队伍建设等途径,昌平区委、区政府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截至目前,昌平全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98%。在全区基层文化组织员队伍建设方面,各村(社区)配备至少1名群众文化组织员。下一阶段,将加快推进区、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加快区综合文化艺术中心和回龙观、未来科学城等区域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尽快完成天通苑综合文化中心移交和装修改造,启动未达标镇(街)综合文化中心建设,推进一批村(社区)综合文化室改造建设。

  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加快推进明十三陵门户区、昌平新城东区文创大数据产业园、海鶄落原创音乐基地等特色文创区建设。明十三陵87平方公里陵区将实行封闭管理,其传统风貌环境将得以恢复。在陵区保护范围之外,昌平区还将规划建设10.5平方公里的明十三陵门户区,通过建设“明秀工厂”和“大匠之门——故宫文创园”等项目,集中展示明文化精粹。

  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博物院已与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明十三陵“牵手”。今后,故宫博物院将在明十三陵门户区设立故宫文创产业园和紫禁书院,并开展明代藏品展览合作,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精髓,进一步提升昌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质量。北京晨报记者 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