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林州太行大峡谷乡村旅游模式
家在青山绿水间,人行诗情画意中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如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图景,开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新征程,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如何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盘活“沉睡”的农村存量资产,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建设“业旺、村美、民富、人和”的新乡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安阳林州太行大峡谷依托农村产权政策,集聚农村存量资产,在保障农民增收、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创新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探索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太行大峡谷乡村旅游模式”。
12月10日清晨,林州市石板岩镇太行大峡谷景区内的桃花洞村前的山谷间云雾升腾,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跃上八百里壮美太行……记者穿行于景区内的山村农院,“家在青山绿水间,人行诗情画意中”的美丽山居图缓缓展开。
“党的十九大擘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雄伟蓝图,也为林州迈向新时代、谱写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林州市委书记王军的话铿锵有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是林州市建设世界人文山水城市的突破口。我们铭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按照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探索旅游与农民资产的结合,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重大转变,让百姓对美好生活增添了无限憧憬。”
依托传统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太行大峡谷景区积极探寻产业融合路径,充盈了百姓荷包,扮靓了美丽乡村,搅动起乡村故事,激活了这里的一草一木。
产业兴旺篇
土地流转闯新路农旅融合促发展
八百里太行雄奇壮美,“北雄风光最胜处”的旖旎山水定格在太行大峡谷,宛如一幅幅山水画,仿佛一首首田园诗。但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山里的百姓却守着绿水青山没饭吃。许多村民离开了大山,到城里谋生,“空心村”房屋闲置、土地撂荒等问题异常突出。
如何找准“金钥匙”,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如何激活美丽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太行大峡谷景区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唤醒了乡村记忆,引来了致富活水——
2011年7月,林州市政府与河南投资集团启动旅游合作,授予林州市太行大峡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景区特许经营权,开启了这片土地的凤凰涅槃之路。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前行的道路并非都是坦途。
太行大峡谷作为典型的景点与村庄相互叠加的景区,历史遗留问题多,各种矛盾交织复杂,景区的发展必然带来新的利益调整。为破解横亘在景区前进中的障碍,实现景区与乡村共同发展,2015年末,景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创新提出了“依托农村产权政策,集聚农村存量资产,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建立收益共享机制”的“旅游+乡村”的发展模式,通过实施太行大峡谷乡村旅游示范项目,走生态化发展之路,助力增收脱贫,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这两年来,以旅游产业为引领,提升农村资产价值、激发村民积极性的发展模式宛如春风,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古色乡村”。太行大峡谷景区总经理马和平自豪地说:“通过转换发展思路,开展农村资源整合,让村集体获得集体土地和集体资产收益,让农民最大化地释放土地、住宅、宅基地和林木等资产价值,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走上了景区、村集体与村民抱团发展的共同富裕路。”
据太行大峡谷景区党支部书记赵斌介绍,太行大峡谷乡村旅游示范项目涵盖景区内的郭家庄村、桃花洞村、朝阳村和东垴坪村4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355个农户。为使该项目顺利实施,景区在石板岩镇政府的支持下,历经入户走访、合作共商、资产统计、协议签署、资金兑付、规划设计、村民审议、政府审批等十几个程序,依法合规完成了农村资产流转工作。目前,景区内已有243个农户与景区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基本完成了景区范围内的土地流转。
村民的闲置资源被盘活,增收脱贫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示范工程的起步项目——桃花别院位于桃花洞村,该村140多户村民把房屋租赁给了景区,协议签署当年,农户就领到少则几千元,多则数万元的房屋租赁款;根据合作协议和客房数量,每个农户还获得了相应的客房经营保底收入。待项目建成后,具备能力的农户还将获得包括餐饮、服务在内的经营性收入和劳务性收入。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旅游+”做足发展大文章,形成了一产和三产联动、共绘旅游蓝图的新格局。
当土地流转起来,农民住房实现了租赁,景区村民收入来源转变为资产性收入时,不仅打开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也使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悄然变化。景区通过合作社把农用地集中起来,靠近游览区的,连片种植景观花卉,供游客欣赏;远离游览区的,将种植品种改为经济附加值高的药材,太行山中高品质的党参、连翘、菊花成为景区的特色产品。还是那块承包地,土地产出的价值显著提升,村民不仅每年获得每亩1200元的租金收入,而且为景区种植农作物,又获得了每亩1200元的劳务收入。
近年来,随着太行大峡谷景区知名度的提升,如水的人流涌向景区,极大地带动了景区周边宾馆、餐饮、购物等服务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曾经被林州人认为偏僻、落后、贫穷的石板岩镇,已经成为令人向往的“掘金之地”。大量社会资金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不仅加快了接待设施的提质升级,也驱动着石板岩镇逐步向特色文旅小镇发展,日益增加的艺术家工作室、富有设计感的地方产品、能够找寻记忆的旅居客栈都逐渐成为这个小镇的新标签,农业与三产的融合,推动着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集镇兴旺。
踏上“互联网+”的节拍,太行大峡谷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以特色农产品销售为主的农村电商、以服务大中专院校为主的研学旅游、以高品质旅游接待为卖点的精品民宿在景区内发展得风生水起。景区逐年增长的游客量,为经营者创收提供了无限可能,而景区开发的本土化旅游产品销售平台,更是将区域范围内优质的餐饮、购物、住宿和交通服务直接推送到了游客眼前,实现了游客需求和经营户需求的统一,借助旅游资源的整合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农业与服务业产生了神奇的反应,乡村成为了旅游景区的资源,农民成了景区配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这是一条实现农村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农户广泛参与、受益,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以改革促小康的新路。乡村旅游统筹了乡村与旅游,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依托旅游助推农业升级转型,加快困难群体脱贫脱困,既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山水景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太行大峡谷景区党支部书记赵斌说。
生态文明篇
绿水青山展笑颜美丽乡村再升级
步入桃花洞村,高山流水、曲径通幽,参天古树与乡亲们幸福的笑脸和谐相映,村中的石磙、石碾、石窗、石门楼、石板房举目可见,描绘着田园般的动人画卷,书写着百年太行民居的厚重与沧桑。在太行大峡谷景区,每一座古朴恬静的村庄,无不激荡着到访者心底浓浓的乡愁。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提出的新思路、新要求。我们要把十九大精神落到实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林州市市长王宝玉表示,“乡村振兴实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太行大峡谷景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立足乡村旅游,追寻绿水青山,提升人居环境,助力村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了解到,为坚定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打消景区、村民的顾虑,石板岩镇政府作为农村资产流转的监督和管理方,发挥了政策引导、强化规范、保障权益的关键作用,由村集体担保,景区与村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签订了20年的经营合作协议,逐村开展了村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在规划中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尊重民俗沿革,加强与村民的互动,以规划统领各方利益,以规划统筹各方共识,获得了村民的认可,为项目实施构建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要让村民眼前得实惠,发展的前景还要让村民看得见、摸得着。以村庄建设为例,景区按照旅游与乡村共生共赢的思路,村庄中不仅规划了道路、雨水系统、垃圾收集系统、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安防系统、照明系统、通信系统等基础设施,还重点强化了绿化景观、交通服务设施、乡村旅游接待和商业设施、乡村旅游管理设施和游客集散区等旅游配套功能,使其既服务于村庄运行,也服务于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也是八方游客看山、望水、访乡愁的“画里乡村、梦里老家”。
在景区,记者感觉不到“中式别墅”的视觉污染,也没有看到现代装饰材料的突兀,处处展示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的自然之美。记者行走在海拔1100多米的太行天路,多次在路侧看到掩映在林木中的精致建筑,但令记者绝对没有想到的,它们竟然是卫生间,“厕所革命”已经在大山深处开展得如火如荼。散布在景区中的20多座高品质旅游厕所,11座第三卫生间,彰显着景区和山村的文明进步,更为可喜的是,这些厕所不仅设施齐备,干净舒适,还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系统,装备了新风系统,使厕所实现了从“将就”到“讲究”,让“方便”更方便的跨越,引来游客纷纷点赞。
历史上的石板岩镇偏居一隅,交通闭塞,而正得益于此,让我们看到了具有原生气息的传统乡村,漫步在太行大峡谷,乡村与景区展现出相映生辉的和谐美感。这里,传统文化要素完整、乡土气息浓郁,山村风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景区总经理马和平说:“乡村美在山水生态,美在乡风人文,美在治理有效。作为景区的管理者,我们不仅要作青山绿水的守护者,更要依靠乡村振兴战略,改善百姓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景区群众的获得感。太行大峡谷景区乡村旅游示范项目正在重塑农业生态体系和乡村文化体系,传承保护乡村文化遗产,用美丽留住乡村,让乡村更像乡村。”
生活富裕篇
乡村振兴活力足生态富民绘新图
雄浑苍劲的太行、巍然屹立的群峰、醇厚质朴的民风,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海内外宾朋徜徉在太行大峡谷旖旎山水之中。截至目前,景区今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0万人次,石板岩镇旅游综合收入超过7亿元,带动周边乡镇就业人数达到2000多人。
“产业兴则百姓富,百姓富则乡村兴。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转变乡村经济增长方式,依托旅游,引导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全面发展,让群众在旅游发展中受益。太行大峡谷乡村旅游示范项目统筹了多方利益,既破解了发展困局,也为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林州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朱武迅一语中的。
说起近两年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实施以来的变化,桃花洞村党支部书记杨松林笑着说:“作为村干部,我的压力也减轻不少!旅游发展了,扶贫工作的难度也小多了,村里都找不到闲人了。”
采访期间,记者见到了曾经的贫困户、如今的景区保洁员王月美。“我把房屋租给景区,每年能拿到1万多元租金,守在家门口,自己在景区每月有1500元的收入,孩子去年大学毕业,也在景区参加了工作,等家里的客房建好营业,客房收入分成还能再增加,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我家很快就奔小康了!”手握房产增收、就业增收“双保险”,王月美乐得合不拢嘴。
据了解,仅2017年,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就向农户支付了520万元,真正实现了产业安民、创业富民和发展惠民。
“旅游业是幸福产业之首,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太行大峡谷乡村旅游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我镇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石板岩镇党委书记徐学军如是说。
“桃花面、山楂酒、大锅菜,游客就喜欢来我家吃饭。”当记者在桃花洞村入口见到“桃花嫂子”申兰英时,她正在教几位游客擀面条。“冬季的游客不算多。夏天生意最好,那时我们一天的收入就是1万多元,家家户户都忙得不亦乐乎。”谈起餐馆的生意,申兰英笑意盈盈。
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外出的村民发现家中老院子的价值,纷纷与旅游公司签订共同经营合同;常年难以脱贫的困难户,一举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目前,参与乡村旅游示范项目的农户占涉及村庄农户数量的93%,户均租金收入近2万元(不含村民务工收入、合作经营收入),130多人在景区获得了稳定的工资收入,协助当地45户贫困家庭脱贫,带动脱贫人数104人,在农民增收和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实现旅游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旅游扶贫、产业振兴的旅游发展新路。基于此,在全省乡村旅游提升和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上,太行大峡谷景区被省旅游局授予“全省旅游扶贫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
自2012年以来,太行大峡谷景区走出了一条迎难而上、砥砺奋进的开拓创新之路,成为我省发展迅速的景区之一,游客量和销售收入保持了40%以上的年增长率,并在2016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7年,河南投资集团与林州市就加快旅游发展和深化旅游合作,对太行大峡谷旅游公司实施了平台化改造,将其打造成为旅游资本运营和资源供给的平台;未来三到五年,新平台将创新体制机制,运用资本手段、强化营销宣传,树立“太行大峡谷”旅游品牌,快速壮大公司实力,在资产规模、营业收入、盈利能力和影响力等方面成为省内旅游企业的排头兵,引领全旅游产业升级和资源整合,成为省内最重要的旅游投资、建设和运营平台。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让政府满意、让群众满意、让职工满意”被反复提及,或许正是这份强烈的责任感,成为推动太行大峡谷景区稳步前行的坚强力量……
砥砺奋进逐梦新时代,不忘初心再启新征程。乡村振兴蓝图已经绘就,太行大峡谷人正以昂扬的姿态、担当的勇气、坚定的步伐起舞山水间,逐梦乡村游,决胜脱贫攻坚,奏响雄浑乐章!
记者手记
旅游业是幸福产业之首,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几天的采访,记者深深感受到太行大峡谷乡村旅游模式带来的山乡巨变。
一路走来,依托农村产权政策、集聚农村存量资产、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建立收益共享机制——创新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让百姓面貌焕然一新,为山区群众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我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蹚出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之路。
故乡太行是游客心中最美的远方。曾经,太行儿女创造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今天,勤劳智慧的人们探索出实现乡村振兴的“太行大峡谷乡村旅游模式”,誓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创新劈出致富路,汗水浇开幸福花。我们相信,秉持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凭着锲而不舍、真抓实干,太行儿女一定能在建设世界山水城市进程中不断迈上新台阶,林州市的转型发展也一定会风生水起,风景大好!□本报记者张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