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郑州交流新发现新成果 “最初的中国”什么样?

2017-08-25 13:57:59|来源:河南日报|编辑:万庆丽

【头条列表】考古专家郑州交流新发现新成果 “最初的中国”什么样?

位于巩义的双槐树遗址经文物部门发掘,已确定现存面积117万平方米,印证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已有了早期的国家形态。⑨7本报记者聂冬晗摄

  8月22日至24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在郑州举行,这是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个常设高端学术论坛,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考古学的重大专题学术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这也是继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之后,中国考古学界又一学术盛会落户郑州。

  考古专家热议“文明起源”

  名家荟萃、思想汇聚、形式创新是本次论坛的最大看点。这次论坛主题是“区域互动与文明化进程”,汇聚了王巍、赵辉、陈星灿等国内考古界顶尖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40多家高校及文博单位的100多位考古工作者。

  论坛上集中介绍了包括河南舞阳张王庄仰韶文化遗址、良渚古城遗址、石峁遗址在内的13个重大史前考古项目近年的考古新发现,这些遗址的发掘,在史前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位置。同时,对于解决夏、商、周之前中国范围内文明是如何起源、生长、交织的这一学界热点问题至关重要。

  专家们在交流过程中,时而犀利,时而幽默,思想碰撞亮点颇多。

  “此次论坛创新形式,不再像以前那样作长篇累牍的学术报告,而是报告人分享最新考古发现和学术观点,大家就此提出问题,互动交流。”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说,中国考古论坛就是要摸索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够呈现各种思想交锋的学术交流机制,不断提高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水平。

  中原是中国文明形成的中心

  关于中国文明发源,因为考古学的屡屡突破,近百年来经过了多次“颠覆”阶段。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认为,国人的认识过程,从1921年至今近百年时间里,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化西来说;20世纪30至40年代,仰韶文化向东、龙山文化向西发展的东西二元对立说;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原中心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元一体说。

  陈星灿说,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遍布全国的考古发现,逐渐证明至少在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北方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区,存在着多个文化中心,各中心很早就存在互动,逐步形成交互作用圈,最终奠定了中国文明起源的基础。

  “其实,中原域外的很多酋邦或者早期国家形态,文明程度超乎想象。但我认为中原地区在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仍然居于中心地位。”陶寺遗址发掘者、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受访时说。

  那么,早期国家是什么时期形成的呢?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戴向明认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社会经历了由“原始群”到“血亲家族”为基本社会单位的变化,呈现为小规模的流动性群体,尚未形成稳定村落,可称之为“游群”。新石器时代中期,不同村落或不同氏族之间,可能会形成类似部落或部落联盟那样的组织——“聚落群”;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超级聚落”与早期国家形态。

  河南故事助力华夏文明传承

  河南是中国考古学的发祥地。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和中国学者袁复礼等人对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进行发掘,确立了中国考古学史上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

  “河南有一批重视考古、支持考古的领导和群众,以及一批热爱考古的专业人士,正是因为他们的支持,才使得河南的考古事业和文化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表示,希望能充分发挥论坛的服务功能、学术功能和参谋功能,联手打造中国考古辉煌的明天。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去年在郑州举办,今年召开首届考古论坛,将会继续深化考古学的社会影响。郑州正在努力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和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这类活动将有效提升郑州文化的影响力,这对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支撑意义重大。”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说,希望通过论坛的举办,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讲好河南故事,扩展和提升文化影响力,增强市民自豪感。□本报记者温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