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定位国际居住区概念 人居环境是重点
原标题:从北京新定位看未来人居格局:国际居住区概念引热议
人民网北京8月24日电 最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送审稿)》提出,北京到2050年要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8月22日,在由九龙仓、绿城集团、中交地产联合承办的“世界城市,国际居住区——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下的国际人居价值论坛”上,与会专家提出,这一版新总规构架起了宜居城市的构架体系,它的根本价值是强调了宜居作为城市基础性的作用,直接带来的的影响是城市人居环境的深刻变革。
北京定位国际宜居都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在演讲中分享了他对城市发展的看法。
他提出,要建设宜居城市,要推动公平城市建设,让市场发挥正确的决定性作用,让政府发挥更好的作用,让公众参与具有更多的建设性,让文化更充分体现中国元素,同时兼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副所长彭剑波认为,国际化的生活方式和国际化的生活品质的代表性城市,才能称得上世界城市。世界城市一定要有对世界产业、全球产业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创新力,它应该是全球精英人士的聚集地、国际机构和世界组织的积聚地。
他表示,未来如果北京要真正成为世界城市,需要同时做好“本土国际化”和“国际本土化”两点。全球眼光、国际标准、北京特色、可持续发展,这是北京国际居住区应该思考的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认为,一个创新创意的城市才会吸纳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北京。人在满足物质的同时还要实现精神、心灵、财富的追求,这才是国际一流社区发展的动力,不但要吸引年轻人,还要让他们在这里创新、创业,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国际居住区概念引热议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指出,国际人居价值不是建一些豪宅大院,而是要更多代表这个时代的方向性、趋势性、潮流的因素,比如包容性、正义、创新等。
清华大学建设学院教授毛其智表示,目前有一个很不好的趋势,大都市出现了很多“门禁社区”,因为条件和周边环境有比较大的差距,和它周边的融合产生很多问题。因为人们不仅仅需要住在社区,还需要走到社区外面来。
彭剑波认为,一个好的国际居住区应该具备生态环境的品质、社区多元化的特征、居住区应该有的服务和配套体系。从北京来看,理想的国际居住区周边应该有好的公园,周边有围绕高端产业的配套设施。
Segway&Ninebot集团总裁、赛格威机器人创始人蒲立希望国际化的居住区能够有更大的包容性。他说,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竞争早就已经国际化了,如果有一块区域能够让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来到北京能找到平等的感觉,同时生活的很舒适,他就能长期的生活下去,为这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冯奎表示,放眼未来的北京,它是由不同的空间层次的空间形态所组成的,既有新区新城,也有各类组团,也有各类生活圈,也有很多特色小镇。
比如,在东四环这个区域,可以说是国际生活带。作为高端品质、宜居品质的组团区域的发展,未来将融入到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不断提升它的品质,带来更高的人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