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减法” 亮出和谐宜居新北京

2017-07-12 09:29:04|来源:北京日报|编辑:李胜兰

  原标题:半年拆违3000余万平方米,整治开墙打洞2.1万处,建设提升600余处便民网点

  做好“加减法”,亮出和谐宜居新北京 

  做好“加减法” 亮出和谐宜居新北京

  拥有大片绿地的城市公园在万家灯火装饰城原址上建成。

  做好“加减法” 亮出和谐宜居新北京

  本报记者 王海燕

  疏解整治促提升,一场规模宏大的“加减法”正在本市进行。

  上半年,全市拆除违法建设3000余万平方米;整治“开墙打洞”2.1万处;建设提升便民网点600余个;背街小巷实现达标整治182个……减去不必要的负重,增加绿色生态和市民福祉。这个“加减法”,让更加和谐宜居的北京呼之欲出。

  老城风貌渐回归

  今夏,宣武门外的达智桥胡同,引来了一窝燕子安家。5只呆萌的燕宝宝成了胡同街坊眼里的一景儿。

  “燕子和人一样,都拣好地儿住。要不是这条胡同整治了,它们还不爱来呢。”老住户安大妈说。

  达智桥胡同是老城区2435条背街小巷之一。违建、“开墙打洞”、交通拥堵……城市发展中的“症候”它一样不少。街道联合多部门,用了一年多时间拆违、拓路、整修沿街立面,这条老胡同恢复了久违的疏朗和宁静。

  东西城背街小巷启动整治以来,已经有182条胡同和达智桥胡同一样,达到整治标准。

  不仅整顿了空间秩序,尘封已久的古都记忆也在慢慢苏醒。

  前门三里河,在水系和绿化景观改造后,再现数百年前“水街穿巷”胜景;圆明园外7.5万平方米违建上半年拆除,近千米长的圆明园北墙在被遮挡了30余年后,重见天日;历史上戏曲名人聚居的东椿树,在改造完的胡同步道上镶嵌了一块块“记忆石”,娓娓诉说着半个世纪前的伶人往事。

  这些带有温度的老城记忆,越来越多地回到市民身边。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越擦拭越亮眼。

  留白增绿补“短板”

  京藏高速路以西,海淀双泉堡,一座11.8万平方米的城市公园正在建设中。4月份栽下的国槐、栾树、银杏、油松,在连日来的雨水滋润下,舒展着新叶,绵延成一片绿色的林带。

  这片林地,一年前还是万家灯火装饰城所在地。扼守城市交通要道的双泉堡,曾一度聚集了14家综合市场。市场疏解后,土地全部纳入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三期规划,其中就包括建设106公顷的景观绿地。

  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大大小小的绿地在城市连点成片。昌平沙河镇七里渠村,清拆出租大院,增添近300亩的绿林花海;莲花池东路24号院,拆违后建起了一个小微公园;朝阳萧太后河畔,绿带连绵,鲜花盛开……

  疏解,不仅要整治环境,还要把便利留在居民身边。

  西城展览路街道,老菜市场摇身一变成榆树馆百姓生活服务中心,买菜、修鞋、理发、干洗……10多个事项一站办齐。丰台在西南三、四环设立了8家一站式生活便民中心,满足居民日常所需。

  借助环境整治,全市上半年建设提升了600多个便民商业网点,年内将达到1000个。补生活服务业“短板”,城市更和谐宜居。

  低端市场让位“高精尖”

  6月27日晚6点,“动批”万容市场管理员董铁军徐徐关上市场大门,挂上了铁锁。这家存在了5年的服装批发市场,正式谢幕。

  万通市场摘牌、天意市场腾退……曾经红火了30年的“动批”,12个市场里仅剩下4个,年底前全部疏解完。与“动批”南北相对,大红门地区45个大型批发市场,有37个已实现撤并升级或外迁,其余8个将在年底前疏解。

  具有时代特色的“动批”、“大红门”,将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紧接而来的“接棒者”是更加适应首都功能定位的新业态。

  “动批”12个市场全部疏解后,政府将进行整体规划,引入科技金融等新业态。而“大红门”,将作为南中轴转型发展的示范,重点引进高端商务服务、时尚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

  上半年,全市总计疏解提升市场130余个,物流中心20个。“腾笼换鸟”,让首都经济迸发新活力。